
太陽偏西。《書·無逸》“自朝至于日中昃” 孔 傳:“從朝至日昳不暇食。” 孔穎達 疏:“昃亦名昳,言日蹉跌而下,謂未時也。”《史記·天官書》:“旦至食,為麥;食至日昳,為稷;昳至餔,為黍。”《三國志·魏志·典韋傳》:“自旦至日昳數十合,相持急。”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二:“丙子九月,餘患暑瘧,早飲 呂醫 藥,至日昳,忽嘔逆,頭眩不止。”
日昳(rì dié)是中國古代計時術語,指太陽偏西的時段,屬于十二時辰之一,對應現代時間的13:00至15:00(未時)。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日昳意為太陽西斜,描述午後太陽逐漸偏西的自然現象。例如《史記·天官書》中提到“食至日昳,為稷”,即用日昳标志特定時間段。
時辰劃分
古代将一天分為十二時辰,每時辰2小時。日昳對應未時(13:00-15:00),别稱“日跌”“日央”。此時段古人常結束午休,開始下午勞作。
文獻例證
讀音與擴展
提示:若需了解完整時辰體系或其他古漢語詞彙,可參考《史記》《漢書》等典籍。
《日昳》是一個漢字詞,它的意思是太陽落山下去。這個詞由兩個部分組成,左邊的部分是“日”(rì),代表太陽;右邊的部分是“昳”(dì),代表落山。其中,“日”是常用的漢字部首之一,可以作為獨立的字存在;“昳”是一個獨立的漢字,單獨時并無意義。
《日昳》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中的描述。在古代,人們常用“昳”來表示太陽落山或日出的情景。在繁體字中,“昳”通常寫作“曡”,但意思和現代簡體字一樣。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過許多演變,包括《日昳》這個詞。古代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但意思基本相同。例如,在金文中,“日”用一個表示太陽輪廓的形狀,而“昳”由兩個部分組成:上面的部分類似于皿,下面的部分類似于日。這種寫法體現了太陽落山的形象。
例句:夕陽西下,太陽逐漸昳去。
組詞:日出、日落、日曬。
近義詞:太陽落山、日昏、黃昏。
反義詞:太陽升起、日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