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役的意思、待役的詳細解釋
待役的解釋
猶備戰。《商君書·算地》:“故兵出糧給而財有餘,兵休民作而畜長足,此所謂任地待役之律也。”
詞語分解
- 待的解釋 待 à 等,等候:待到。待旦。拭目以待。 以某種态度或行為加之于人或事物:對待。招待。待遇。待人接物。 将,要(古典戲曲小說和現代某些方言的用法):正待出門,有人來了。 待 ā 停留,逗留,遲延:你
- 役的解釋 役 ì 服兵務,從軍:從役。現役。 戰事:戰役。 服勞力之事:勞役。徭役。 使喚:役使。奴役。 被役使的人:役夫。役徒。仆役。雜役。 筆畫數:; 部首:彳;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待役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待”和“役”兩部分構成。根據漢語詞彙的構成規律及曆史語用分析,其核心含義可歸納為以下兩點:
一、字源解析
- “待” 在《說文解字》中釋為“竢也”,本義為等待,引申為預備、候命的狀态。
- “役” 在《爾雅》中記載為“戍邊也”,原指戍守邊疆的軍事任務,後擴展指代官府征調的勞役或強制性職務。
二、語義内涵
“待役”在曆代文獻中多指處于等待服役命令的狀态,具體包含兩種語境:
- 軍事領域:指士兵完成訓練後尚未被派遣至戰場的候命階段,如《宋史·兵志》載“屯兵待役,以固邊防”;
- 行政制度:特指唐代“番上”制度中,輪班到京城值守的衛士在非當值期間的待命期(參考《唐六典·兵部》)。
現代引申義:當代語言使用中,該詞可比喻為個人或事物處于準備執行特定任務的階段,例如“設備待役”表示器械已完成調試待投入使用的狀态。此用法常見于工程管理領域專業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待役”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根據使用場景和文獻來源有所不同,以下從不同維度進行解釋:
一、基本含義
-
現代常用解釋(來自查字典等現代詞典)
- 指人處于暫時未被調用或派遣的狀态,通常表示“等待分配任務”“暫時沒有職務”。例如:公司重組期間,部分員工處于待役狀态。
- 使用場景:多用于描述職場、軍隊等需調配人力的情境。
-
古代文獻中的含義(出自《商君書·算地》)
- 原指“備戰”,即通過合理分配土地資源,确保戰時糧草充足、財力充裕。如《商君書》提到“任地待役之律”,強調農戰結合的策略。
二、詞源與演變
- 構詞解析:“待”為等待,“役”指勞役或兵役,合起來本義為“等待服役”。
- 古今差異:古代側重國家層面的戰備(備戰),現代則更偏向個體等待任務的狀态,體現了詞義從宏觀到微觀的演變。
三、參考資料
- 現代用法可參考查字典()、漢典();
- 古代釋義詳見《商君書》及滬江詞典()。
若需進一步探讨詞義演變或具體文獻案例,可查閱《商君書》相關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阿奴白胡闌套住個迎霜兔百節白宣拔難豹篇不省得草騾趁便成價赤留乞良吃乾飯怠玩道要典章制度刁小砥砺名號奪禠發體鳳閣分卡憤烈耕犢古馗含瑕積垢含辛忍苦荷懼赫咤冱涸尖細交賬嗟唶湝湝踡局苛待愧沮斂手足練衣沒汩廟象密函名古屋南藩内官遷蘭變鮑樵漢琪殿窮宙聲色狗馬睡袍疏客梳頭妮子私昵探囊取物挺拔蹄聲同棺推愛王極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