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绠的意思、斷绠的詳細解釋
斷绠的解釋
(1).斷了的汲水繩。比喻前後不連貫。《<通志>總序》:“語其異也,則前王不列於後王,後事不接於前事……如此之類,豈勝斷綆?”
(2).斷了的汲水繩。比喻夫婦恩斷緣絕。 清 洪昇 《長生殿·情悔》:“隻指望兩情如金似鈿,又怎知翻做斷綆。”
詞語分解
- 斷的解釋 斷 (斷) à 長形的東西從中間分開:斷裂。斷層。斷面。截斷。斷腸。斷魂。斷線風筝。 不繼續,禁絕:斷糧。斷水。斷炊。斷奶。斷檔。斷流。斷種(弉 )。斷交。斷片。斷續。斷子絕孫。 判定,決定:判斷。診
- 绠的解釋 绠 (綆) ě 汲水用的繩子:绠短汲深(喻才力不能勝任,多用作謙辭)。 輪輻近軸處的突出部分。 筆畫數:; 部首:纟;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斷绠”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duàn gěng,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釋:
1.比喻前後不連貫
指像斷了的汲水繩一樣,事物或叙述缺乏連續性。
- 例證:宋代鄭樵《通志·總序》中提到“前王不列於後王,後事不接於前事……豈勝斷綆?”,形容曆史記載的斷裂與不連貫。
2.比喻夫婦恩斷緣絕
用于描述夫妻關系徹底破裂,情義斷絕。
- 例證:清代洪昇《長生殿·情悔》中“又怎知翻做斷綆”,暗指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
補充說明
該詞通過“斷繩”的意象,既可用于抽象概念的斷裂(如邏輯、叙事),也可具象化情感關系的終結。其用法多出現于古典文獻或文學作品中,現代使用頻率較低。
網絡擴展解釋二
《斷绠》一詞的意思是指斷絕了繩索或線索,失去聯繫或斷絕關系。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竹”部,右邊是“繩”部。根據筆畫順序,它一共有12個筆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詩歌《木蘭辭》中的一句:“斷绠脫粟走私令”,意為切斷系在車上的繩索,抛棄豆粒,倉皇逃跑的形象。這句詩描繪了木蘭在戰亂之間孤身行走的情景,于是“斷绠”一詞逐漸成為表達失去聯繫、分手或離别的意象。
在繁體字中,“斷绠”寫作「斷綱」,保留了相同的意思和結構,隻是形狀稍有不同。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寫法有所不同。以《正字通》為例,漢字“斷”在左邊有一個象征“鬥”的“卩”部,右邊是“段”部,中間是“亥”部,總共九個筆畫。而漢字“绠”則是由“纟”和“更”兩個部分組成。
以下是一個例句:“他們的友誼因為時間的長河而斷绠,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一些與“斷绠”相關的詞彙包括:斷繩、切斷、分手、失聯等。
與“斷绠”意思相反的詞彙可能包括:連續、關聯、聯繫等。
希望以上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