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甲胄的意思、甲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甲胄的解釋

[armor] 盔甲衣胄

躬擐甲胄。——《左偉·成公十三年》

甲胄之士

詳細解釋

(1).铠甲和頭盔。《易·說卦》:“離為火,為日,為電,為中女,為甲胄,為戈兵。”《書·說命中》:“唯口起羞,惟甲胄起戎。” 孔 傳:“甲,鎧;胄,兜鍪也。”《漢書·王莽傳上》:“甲胄一具,秬鬯二卣。”《西遊記》第二回:“那魔王穿了甲胄,綽刀在手。” 周立波 《山鄉巨變》上二:“字的兩旁,上下排列一些泥塑的曆史上的名人,文戴紗帽,武披甲胄。”

(2).泛指兵器。 宋 範仲淹 《鑄劍戟為農器賦》:“任甲胄於忠信,施幹櫓於禮義。去彼取此,息南征北伐之勞;小往大來,變東作西成之器。”

(3).披甲戴盔。《禮記·表記》:“是故君子衰絰則有哀色……甲胄則有不可辱之色。”《國語·晉語三》:“甲胄而效死,戎之政也。”《舊唐書·劉玄佐傳》:“明晨,衙兵皆甲胄,擁 士寧 登重榻。”

(4).指戰争。 清 趙翼 《偶書所見》詩:“小則興訟獄,大則興甲胄。”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甲胄(拼音:jiǎ zhòu)是古代将士用于防護的裝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甲胄由兩部分組成:


二、曆史與文化意義

  1. 發展曆程

    • 中國最早的甲胄實物出自商代(距今約3600年),春秋戰國時期隨戰争頻繁,重裝“甲士”成為軍隊主力。
    • 唐宋時期工藝達到頂峰,明清後逐漸被火器時代淘汰。
  2. 文化象征
    甲胄不僅是兵器,更承載華夏民族的尚武精神,如詩詞中“黃沙百戰穿金甲”的勇猛意象,以及“甲光向日金鱗開”的威嚴氣魄。


三、文獻記載


四、擴展含義

甲胄在古漢語中偶有引申:

如需進一步了解甲胄形制演變或具體朝代案例,可參考權威曆史文獻或博物館藏品。

網絡擴展解釋二

《甲胄》的意思及拆分部首和筆畫

《甲胄》(jiǎ zhòu)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盔甲、铠甲。它的拆分部首是甲胄,其中“甲”部是甲的意思,而“胄”部是胄的意思。甲字的筆畫數為5,胄字的筆畫數為15。

《甲胄》的來源和繁體形式

《甲胄》這個詞的來源非常古老,最早可追溯到古代戰争時期的兵器穿戴。當時,甲胄是戰士身上的護具,用以保護他們免受敵方攻擊。因此,隨着時間的推移,《甲胄》逐漸成為了代表戰争和戰士的象征。

在繁體字中,甲胄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對于《甲胄》這個詞來說,它的古代寫法可能會稍有不同,但我們大緻可以通過現代漢字來推測。據推測,古時的甲和胄字可能都保持了其原有的意義和形狀,隻是書寫方式可能會有所差異。

《甲胄》的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例句:他身披厚實的甲胄,迅速沖向敵軍。

組詞:甲胄兵器、盔甲

近義詞:铠甲、鐵甲

反義詞:裸露、無防護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