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甲胄的意思、甲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甲胄的解釋

[armor] 盔甲衣胄

躬擐甲胄。——《左偉·成公十三年》

甲胄之士

詳細解釋

(1).铠甲和頭盔。《易·說卦》:“離為火,為日,為電,為中女,為甲胄,為戈兵。”《書·說命中》:“唯口起羞,惟甲胄起戎。” 孔 傳:“甲,鎧;胄,兜鍪也。”《漢書·王莽傳上》:“甲胄一具,秬鬯二卣。”《西遊記》第二回:“那魔王穿了甲胄,綽刀在手。” 周立波 《山鄉巨變》上二:“字的兩旁,上下排列一些泥塑的曆史上的名人,文戴紗帽,武披甲胄。”

(2).泛指兵器。 宋 範仲淹 《鑄劍戟為農器賦》:“任甲胄於忠信,施幹櫓於禮義。去彼取此,息南征北伐之勞;小往大來,變東作西成之器。”

(3).披甲戴盔。《禮記·表記》:“是故君子衰絰則有哀色……甲胄則有不可辱之色。”《國語·晉語三》:“甲胄而效死,戎之政也。”《舊唐書·劉玄佐傳》:“明晨,衙兵皆甲胄,擁 士寧 登重榻。”

(4).指戰争。 清 趙翼 《偶書所見》詩:“小則興訟獄,大則興甲胄。”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甲胄的漢語詞典釋義及文化解析

一、詞源與基本釋義

“甲胄”是漢語中表示古代防護裝備的複合詞,由“甲”和“胄”兩個單字構成。《漢語大詞典》定義“甲”為“古代戰士的護身衣,用皮革或金屬制成”,“胄”為“作戰時保護頭部的帽子,即頭盔”。二字合稱,泛指古代将士穿戴的整套防護用具。

二、形制與材質演變

  1. 甲:早期以皮革為主(如商周時期的“犀甲”),戰國後逐漸出現鐵甲(《古代漢語詞典》稱“鐵甲盛行于漢唐”)。典型形制包括“劄甲”(片狀金屬連綴)和“鎖子甲”(環環相扣的鐵網)。
  2. 胄:多由金屬鑄造,頂部帶纓飾,兩側延伸護耳及護頸結構。例如《說文解字》記載:“胄,兜鍪也,從冃由聲”,強調其覆蓋頭部的功能。

三、文化象征與文獻記載

甲胄不僅是軍事用具,亦承載禮制與身份意義。《左傳·僖公二十八年》中“躬擐甲胄”描述将領親自穿戴戰甲,體現權威與責任。儒家經典《周禮》還将甲胄納入“五兵”制度,規定其制作與管理規範。

四、考古實證與曆史研究

現代考古發現如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戰國皮甲、陝西秦始皇陵兵馬俑的陶制甲胄,均為古代甲胄形制提供了實物佐證(參考《中國軍事史·兵器卷》)。

引用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甲胄(拼音:jiǎ zhòu)是古代将士用于防護的裝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甲胄由兩部分組成:


二、曆史與文化意義

  1. 發展曆程

    • 中國最早的甲胄實物出自商代(距今約3600年),春秋戰國時期隨戰争頻繁,重裝“甲士”成為軍隊主力。
    • 唐宋時期工藝達到頂峰,明清後逐漸被火器時代淘汰。
  2. 文化象征
    甲胄不僅是兵器,更承載華夏民族的尚武精神,如詩詞中“黃沙百戰穿金甲”的勇猛意象,以及“甲光向日金鱗開”的威嚴氣魄。


三、文獻記載


四、擴展含義

甲胄在古漢語中偶有引申:

如需進一步了解甲胄形制演變或具體朝代案例,可參考權威曆史文獻或博物館藏品。

别人正在浏覽...

百結并聯禀命蠶紙長旓城頭乘軒觸惱單陋蹈水德化電瓷抵抗渡工對外貿易區獨體鹗駐沸涫風諭奮命酣恣黑肥狠獗獗紅勒帛黃粱一夢艱澀見形蘮蒘寬繕良貞卵用雞賣租目眦盡裂鬧裝凝然柅柅女科凄慘青藜燈求和戚欣喪冠三顧草廬三物森森商飙館深根固蔕虱虱私惠攤場逃徙騰格甜香龆耋筳蔔霧雰物彙午橋悉備屑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