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火把節。 明 江盈科 《雪濤談叢·滇中火節》:“ 滇省 風俗,每年于六月二十八日,各家俱束葦為藁,高七八尺,凡兩樹置門首,遇夜炳燎,其光燭天。是日各家俱用生肉,切為膾,調以醯蒜,不加烹飪,名曰喫生,總稱曰火節。” 明 楊慎 《伊蘭賦》:“開以景風之俶辰兮,貫乎星回之火節。”參見“ 火把節 ”。
“火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相關信息如下:
火節即中國少數民族傳統節日火把節,主要流行于雲南、四川等地的彜族、白族、納西族等民族中。
節日時間
火節(火把節)通常在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八日舉行,其中六月二十八日為節慶高潮。
習俗活動
曆史記載
明代文獻《雪濤談叢·滇中火節》和楊慎《伊蘭賦》均提及此節,描述其“遇夜炳燎,其光燭天”的盛況。
火節是一個由兩個部首組成的漢字,分别是“火”和“節”。它的部首分别是火部和節部。
火的拆分部首是火,它是天然發光體,代表着火焰和光明。火的筆畫數為四畫。
節的拆分部首是艹,它是植物的意思。節的筆畫數為十畫。
火節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華夏文明,它最初指的是夏季舉行的一種祭祀儀式,用火來祈求豐收和驅邪。隨着時間的推移,火節逐漸演變成了一種慶祝夏季到來的民間節日。
在繁體字中,火節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代漢字中,火節可以用“炄”來表示,它的本字形為“内”+“火”,意為在内部燃燒的火焰。
例句:每年夏季,我們都會舉行盛大的火節慶祝活動。
組詞:火光、火焰、節日、節慶
近義詞:火祭、火祀
反義詞:節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