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拒讳的意思、拒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拒讳的解释

拒不承认,隐瞒。《隋书·裴政传》:“太子即以詰 荣 , 荣 便拒讳,云‘无此语’。”《书·吕刑》“惟官惟反” 唐 孔颖达 疏:“或诈反囚辞,拒讳实情不承服也。”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拒讳”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jù huì,其核心含义为拒不承认并隐瞒事实。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


一、词义解析

  1. 基本含义
    指对某件事或某种行为采取否认态度,并刻意隐瞒真相。例如《隋书·裴政传》中记载:“荣便拒讳,云‘无此语’”,即当事人拒绝承认自己说过的话()。

  2. 构成分析

    • 拒:意为“抵抗、拒绝”,如“拒谏饰非”(拒绝劝谏,掩饰错误)。
    • 讳:指因顾忌而隐瞒或避而不谈,如“直言不讳”。
      两字组合后,强调“拒绝承认”与“刻意隐瞒”的双重行为。

二、历史用例与文献参考

  1. 古代典籍中的运用

    • 《隋书·裴政传》提到官员裴政在审案时,当事人“拒讳”实情,拒不认罪()。
    • 唐代孔颖达在《尚书正义》中注释《吕刑》时,用“拒讳”描述囚犯通过诈伪言辞掩盖真相的行为()。
  2. 现代语境中的适用性
    该词多用于书面语或历史文献分析,较少出现在日常口语中,常见于对隐瞒事实、逃避责任等行为的描述。


三、近义词与相关表达


四、总结

“拒讳”是一个具有双重行为特征的词语,既包含拒绝承认 的对抗性态度,又隐含刻意隐瞒 的消极行为。其用例多见于历史文献与法律语境,适用于描述逃避责任或掩盖真相的场景。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案例,可参考《隋书》及唐代孔颖达的注疏()。

网络扩展解释二

拒讳

拒讳是一个汉语词汇,可以拆分成“拒”和“讳”两个部分。其中,“拒”是由手“扌”和巨字旁组成,表示抵挡、排斥的意思;“讳”是由言字旁和欠字旁组成,表示言语方面的避忌或不说出来的意思。

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人们在言语中常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有一些话题或用语被视为禁忌或不吉利的,而被称为“拒讳”。在古代,拒讳是对某些字词或特定话题的避讳、避忌。

在繁体字中,拒讳的写法保持不变,仍然是「拒讳」。

古时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拒讳在古时的汉字写法是「拒諱」。諱是「讳」的古代别字,表意相同。这种写法在现代已不常见,但在古籍文献中仍可见到。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他对这个话题一直拒讳谈论。

2. 在古代,人们拒讳提及病症和死亡。

一些相关的词语如下:

组词:拒绝、拒礼、拒谏

近义词:回避、避讳

反义词:坦诚、直言

别人正在浏览...

鲅鲅鲍叔扒沙臂长拨脚不谅不详藏擪车驺持橐簪笔齿战楚服从良璀璀麤衣淡饭逮革当关电解凤起附翼寡欢观河寡欲合颖接榫觊利激切就势峻刻可能款睇困兽犹斗拉德瓓玕练兵秣马丽饰栗芋隆美陋诚缕金团枚列南国社南雍叛变旁道泼喇喇仆欧轻谩瑞雪兆丰年弱枝枣上戊烧眉矢志不移束累索强腾光筒管违事舞操无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