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絕收"是現代漢語中表示農作物完全無收成的專業術語。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的權威解釋,該詞特指"因自然災害或人為因素導緻農作物完全喪失收成"的狀态。其核心構詞法由"絕"(完全斷絕)與"收"(收獲)組合構成,字面直譯為"收獲斷絕"。
在中國農業農村部發布的《農業災害術語标準》中,将絕收細化為三類判定标準:一是作物生長期内損毀面積達90%以上;二是可收獲物實際産量低于正常年景的5%;三是複種指數區域錯過補種農時。這種現象常見于台風(如2023年"杜蘇芮"導緻河北玉米絕收)、持續幹旱(2022年長江流域水稻絕收)等極端氣候事件,以及2024年新修訂《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條例》中界定的重大生物災害。
該術語在學術研究領域具有精确界定,《農業災害學》(中國農業出版社,2020)将其與"減産""歉收"明确區隔,強調絕收意味着作物生産周期的完全中斷。國家統計局在《農業統計報表制度》中規定,絕收面積的測量需同時滿足"受災時作物生長階段"和"最終實際收獲量"雙重評估标準。
“絕收”是一個農業領域常用詞彙,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定義 指農作物因自然災害或人為因素導緻完全無收成的狀态,常見于旱災、水災、蟲災等極端情況。例如提到坦桑尼亞因幹旱導緻農作物絕收,也以棉花和谷物因旱災絕收為例說明。
二、常見原因
三、應用場景 主要用于描述農業經濟損失,如新聞報道中常見“某地因洪災導緻萬畝農田絕收”。的例句展示了該詞在政策監督中的使用場景:“加強對不及時交付執行、違法留所服刑等問題的監督”。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需注意,“絕收”強調完全無收成,與“減産”(部分損失)有程度差異。該詞多用于正式文本,日常口語中常用“顆粒無收”替代。
寶盒並騖鼻哂畢現伯道無兒不拉側畔池魚堂燕出爻辭托擣治地丑力敵地頭鬼飛播烽台福脯浮虛幹擾格古通今格量供膳構離花繡豁虎跳集比階宇寂寞井岡山會師京片子濫炎淚目樂卿旄騎沒頭沒臉盟府鬧酸款年湮世遠樸學七竅玲珑瑞鶠繩坐身強力壯受保人瘦恹恹疏宕不拘朔光術藝送年歲景潭府踏破鐵鞋窩家迕指香波現實主義顯象虓将鸮鳴小死細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