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華而不實。《三國志·魏志·王肅傳》“亦歷注經傳,頗傳於世”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是以志學之士,遂復陵遲;而末求浮虛者,各競逐也。”《舊唐書·薛登傳》:“不以指實為本,而以浮虛為貴。” 宋 陸遊 《上殿劄子》之二:“浮虛失實,華藻害道。”
(2).空虛。 清 劉大櫆 《祭左和中文》:“親交歘以遒盡兮,夫乃知人世之浮虛。”
(3).指 魏 晉 清談的虛無玄理。《世說新語·輕诋》“ 桓公 入 洛 ” 劉孝标 注引 晉 孫盛 《晉陽秋》:“﹝ 王夷甫 ﹞将為 石勒 所殺,謂人曰:‘吾等若不祖尚浮虛,不至於此。’”《晉書·裴頠傳》:“ 何晏 、 阮籍 素有高名於世,口談浮虛,不遵禮法,屍祿耽寵,仕不事事。”《資治通鑒·唐肅宗至德元年》:“ 晉 有 王衍 為三公,祖尚浮虛,緻中原闆蕩。”
(4).中醫名詞。指虛腫。《素問·六元正紀大論》:“陽明所至為浮虛。” 王冰 注:“浮虛:薄腫,按之復起也。”
“浮虛”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和領域有所不同,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事物表面華麗但缺乏實質内容,常用于批評文風或言論。例如《三國志》注引《魏略》提到“末求浮虛者,各競逐也”,形容魏晉時期追求虛浮的風氣。
形容人或事物缺乏真實内涵。清代劉大櫆在《祭左和中文》中寫道“夫乃知人世之浮虛”,表達對世俗空虛的感慨。
特指魏晉時期流行的玄學思想,以空談哲理為特點。如《世說新語》注引《晉陽秋》提到王衍因崇尚“浮虛”導緻亡國悲劇。
指身體浮腫但按之凹陷、隨即恢複的症狀,出自《素問·六元正紀大論》“陽明所至為浮虛”。
當代詞典将其擴展為“虛幻不實”,形容無根據的言論或傳聞,如“浮虛的承諾”。
“浮虛”的核心含義圍繞“不實”展開,既可指文風、思想的空洞(曆史語境),也可用于中醫病症(特定領域)。建議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含義,更多用例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