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浮虛的意思、浮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浮虛的解釋

(1).華而不實。《三國志·魏志·王肅傳》“亦歷注經傳,頗傳於世”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是以志學之士,遂復陵遲;而末求浮虛者,各競逐也。”《舊唐書·薛登傳》:“不以指實為本,而以浮虛為貴。” 宋 陸遊 《上殿劄子》之二:“浮虛失實,華藻害道。”

(2).空虛。 清 劉大櫆 《祭左和中文》:“親交歘以遒盡兮,夫乃知人世之浮虛。”

(3).指 魏 晉 清談的虛無玄理。《世說新語·輕诋》“ 桓公 入 洛 ” 劉孝标 注引 晉 孫盛 《晉陽秋》:“﹝ 王夷甫 ﹞将為 石勒 所殺,謂人曰:‘吾等若不祖尚浮虛,不至於此。’”《晉書·裴頠傳》:“ 何晏 、 阮籍 素有高名於世,口談浮虛,不遵禮法,屍祿耽寵,仕不事事。”《資治通鑒·唐肅宗至德元年》:“ 晉 有 王衍 為三公,祖尚浮虛,緻中原闆蕩。”

(4).中醫名詞。指虛腫。《素問·六元正紀大論》:“陽明所至為浮虛。” 王冰 注:“浮虛:薄腫,按之復起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浮虛(fú xū)是漢語中一個兼具形象描述與抽象概念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解析:

1. 基礎語義 《漢語大詞典》指出,“浮”本義為“漂于水面”,引申為“虛而不實”;“虛”指“空無、不真實”,故“浮虛”指事物表面虛浮不實的狀态。例如《漢書·地理志》描述“浮虛之壤”時,特指沙土松軟、難以穩固根基的土地環境。

2. 古代哲學引申 在道家典籍中,“浮虛”常被用于批判脫離本質的生存狀态。《淮南子·俶真訓》以“浮虛者,道之所棄也”強調修道者應摒棄浮躁空虛的心境,該用法在魏晉玄學論著中進一步延伸為對世俗功名的否定。

3. 現代語境應用 現代漢語中,“浮虛”多用于文學批評與社會觀察領域。魯迅在《且介亭雜文》中曾用“文風浮虛”批判華而不實的創作傾向;社會學研究者則用“浮虛經濟”形容缺乏實體支撐的資本運作模式,相關論述可見《中國社會科學》2019年刊載的宏觀經濟分析報告。

網絡擴展解釋

“浮虛”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和領域有所不同,以下是詳細解釋:

1.華而不實

指事物表面華麗但缺乏實質内容,常用于批評文風或言論。例如《三國志》注引《魏略》提到“末求浮虛者,各競逐也”,形容魏晉時期追求虛浮的風氣。

2.空虛、不真實

形容人或事物缺乏真實内涵。清代劉大櫆在《祭左和中文》中寫道“夫乃知人世之浮虛”,表達對世俗空虛的感慨。

3.魏晉清談的虛無玄理

特指魏晉時期流行的玄學思想,以空談哲理為特點。如《世說新語》注引《晉陽秋》提到王衍因崇尚“浮虛”導緻亡國悲劇。

4.中醫術語:虛腫

指身體浮腫但按之凹陷、隨即恢複的症狀,出自《素問·六元正紀大論》“陽明所至為浮虛”。

5.現代引申義(成語)

當代詞典将其擴展為“虛幻不實”,形容無根據的言論或傳聞,如“浮虛的承諾”。



“浮虛”的核心含義圍繞“不實”展開,既可指文風、思想的空洞(曆史語境),也可用于中醫病症(特定領域)。建議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含義,更多用例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安昌白陶把拏尺幅千裡吹糖人跐蹈辭旨大録當梢順刀砧闆打業錢燈草低凹誂越跌蕩放言洞猺額手相慶反俘方準格律宮省海水發光涵潴渙然冰釋互易嘉美漿糊矯時赍賜捷疾鬼戒石銘景氣克臻連保盧兒茅台酒梅花角綿歎鳴飙枿生牛心朋附乾坤傾家蕩産窮案少雛神劍神聖使女恕己及人死說活說鬀發侹侹玩忽委離未名沃泉窩窩頭五雷象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