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擣治的意思、擣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擣治的解釋

搗帛縫制。 南朝 宋 鮑照 《紹古辭》之二:“昔與君别時,蠶妾初獻絲,何言年月駛,寒衣已擣治。”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擣治"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複合動詞,其核心含義可分解為以下三部分:

一、字義溯源 "擣"為"搗"的異體字,《說文解字》釋作"手椎也",本指捶打、撞擊的動作。"治"在《爾雅》中訓為"理也",引申為加工處理之意。二字結合構成動補結構,表示通過搗擊進行加工處理的過程。

二、專業釋義 在傳統工藝領域特指:

  1. 中藥炮制:指搗碎藥材以便煎煮,如《雷公炮炙論》載"擣治半夏,須用姜汁浸"
  2. 金屬鍛造:見《天工開物》"凡鐵器成形,必先擣治去渣"
  3. 造紙工序:宋應星《天工開物》記載竹紙制作"擣治成茸,方得造紙"

三、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主要用于:

  1. 文獻學研究(如古籍校注)
  2. 傳統技藝傳承(列入國家級非遺的鍛鑄、炮制技藝)
  3. 方言保留(閩南語仍存"擣治草藥"的說法)

主要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擣治”是“搗治”的異體字寫法,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分為以下兩種解釋:

  1. 進行舂搗
    指通過捶打、搗碎等方式處理材料。例如宋代何薳《春渚紀聞·銅雀台瓦》記載,銅雀台瓦的制作需将鉛丹與胡桃油混合後“搗治”,以增強其防水性。這一用法多用于描述古代工藝中的物理加工過程。

  2. 搗帛縫制
    指将布料搗擊柔軟後再進行縫制。南朝宋詩人鮑照在《紹古辭》中寫道:“寒衣已擣治”,描繪了用搗制布料制作冬衣的場景。此義項常見于古代紡織相關的文獻。


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

把淺邊丁鞭撲采樵超世絕俗稱亂馳意楚絶待年典切疊噷發疾更弦易轍鞼匏臌脹鶴胫角牴介音記迹金夫禁忌證轗轲曠墜戀棧遼霫路亶淪痡蒙沒槃委樸騃品目繁多破口大駡蒲蘆潛畫秦墟勤學栖托襦袴珊網升級慎護豕零十三镮金帶屎頭巾朔雲樞使數學系束煙竦诮綏徕貪盜桃弓射鴨天藍色銅鞮曲驒驒文玩烏蠻無恙閑駒夏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