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蹻跖的意思、蹻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蹻跖的解釋

亦作“ 蹻蹠 ”。古代大盜 莊蹻 與 盜跖 的并稱。亦泛指盜賊。《宋書·顧恺之傳》:“爾乃 蹻 跖 橫行, 曾 原 窘步。” 清 方文 《宛陵哭梅朗三兼示令弟季升》詩:“ 冉 顔 寧有此, 蹻 跖 復何如!天道真難問,歸來且著書。” 清 唐孫華 《秣陵太守行》:“直須 蹻 跖 抵廉貞,翻指 由 夷 作貪墨。” 清 張爾岐 《蒿庵閑話》卷二:“非君親之仇,餘怨皆可釋;非 蹻 蹠 之惡,餘過皆可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蹻跖”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文言詞彙,其含義需從構成該詞的兩個字的本義及古文獻用例來理解。根據權威漢語工具書的解釋,其詳細意思如下:

  1. “蹻”的本義:

    • 指草鞋或行走。在古漢語中,“蹻”常通“屩”(juē),指用麻、草等編制的鞋子,特指行走時所穿。《說文解字》釋“屩”為“屐也”,段玉裁注:“屐,屩也…今之草鞋。”《孟子·盡心上》有“舜視棄天下,猶棄敝蹝(通‘蹝’,亦指鞋)也”句,可旁證其與行走相關。
  2. “跖”的本義:

    • 指腳掌或踐踏。《說文解字》釋“跖”為“足下也”,即腳底闆。引申為用腳踩踏、行走。《淮南子·齊俗訓》有“故伊尹之興土功也,修胫者使之跖镬”句,高誘注:“長胫以蹋插者,使入深。”即用腳踩踏鍬、锸一類工具。
  3. “蹻跖”的合義:

    • 結合“蹻”(草鞋/行走)與“跖”(腳掌/踐踏)的含義,“蹻跖”一詞通常指穿着草鞋行走或跋涉。它描繪了一種艱苦行路的狀态,常出現在描述勞苦、遠行或隱逸生活的古文中。
    • 需特别注意,“跖”有時會與古代大盜“盜跖”(柳下跖)之名混淆,但在“蹻跖”一詞中,“跖”取的是其“腳掌”或“行走”的本義,與盜跖無關。
  4. 文獻佐證與用法:

    • 雖“蹻跖”直接連用的經典例句相對少見,但可從其單字義及類似結構(如“蹻足”)推斷其意。例如,《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有“蹑蹻檐簦”的記載,描繪了穿着草鞋、背着傘具的行走形象。
    • 後世文獻或注疏中,“蹻跖”多用于形容隱士、勞作者或遠行者艱苦跋涉的情狀。例如,描述隱士穿着草鞋行走于山林,或役夫長途跋涉的艱辛。

“蹻跖”是一個文言詞彙,核心含義指穿着草鞋(艱苦地)行走或跋涉。它由表示草鞋/行走的“蹻”和表示腳掌/踐踏的“跖”組合而成,生動體現了古人,尤其是隱逸之士或勞苦大衆,在路途上的艱辛狀态。使用時需嚴格區分“跖”的腳掌義與其作為人名的“盜跖”義。

主要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蹻跖”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指古代兩位被文獻記載為“大盜”的人物——莊蹻與盜跖(柳下跖),後泛指盜賊或反叛者。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1. 詞義

    • 狹義:特指戰國時期的莊蹻和盜跖。兩人在傳統文獻中常被并稱為“大盜”,例如《宋書·顧恺之傳》中用“蹻跖橫行”形容盜賊猖獗。
    • 廣義:泛指盜賊或反叛者,如清代詩句“蹻跖復何如”即以“蹻跖”比喻不義之人。
  2. 字形變體

    • 亦寫作“蹺跖”或“蹻蹠”,讀音為qiāo zhí(“蹻”通“蹺”)。

曆史背景


用法示例

  1. 古籍引證
    • 《宋書·顧恺之傳》:“爾乃蹻跖橫行,曾原窘步。”
      (意為:盜賊橫行,連曾參、原憲這樣的賢士也舉步維艱。)
    • 清代方文詩句:“蹻跖復何如!天道真難問。”
      (以“蹻跖”暗喻社會不公。)

補充說明


如果需要進一步考據或文獻出處,可參考《宋書》《莊子》及清代詩文注解。

别人正在浏覽...

邦國垂四出人道宇冬官飯包騑骖非辟憤抑副刊垢蠧雇替豪競合笙弘麗毀廟胡琴交集腳指頭濟濟彬彬景趣進退為難祲威空腹高心诳丐礦物資源匮竭袴褶老辣流泊漏轉謾藏誨盜民惟邦本密院木蘭詩年月炮子兒朋徒騎衡求死不得權力濡肉散木曬場山門删拾蛇解神理手冊水銀粉踏蹴唐窯談吐風生條蘖桐乳委隨小老婆小妳妳夏室戲馬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