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gate of a Buddist temple;gate to a monastery]∶佛寺的大門
(2) [Buddhism]∶指佛教
(1).墓門。《宋書·袁顗傳》:“奈何毀擲先基,自蹈兇戾。山門蕭瑟,松庭誰掃?”
(2).佛寺的外門。 唐 李華 《雲母泉》詩:“山門開古寺,石竇含純精。”《水浒傳》第九十回:“﹝ 宋江 等﹞轉到山門外,隻聽寺内撞鐘擊鼓,衆僧出來迎接。” 洪深 《青龍潭》第一幕:“ 智圓 :‘村裡人跑來敲山門,我們反而不明白是為了什麼事情呢?’”
(3).指道觀的外門。《儒林外史》第三十回:“﹝ 杜慎卿 ﹞坐轎子一直來到 神樂觀 ,将轎子落在門口,自己步進山門。”《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七回:“﹝ 玄妙觀 ﹞山門外面,有兩家茶館。”
(4).代指寺院。 五代 齊己 《送林上人歸永嘉舊居》詩:“東 越 常懸思,山門在 永嘉 。”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一:“僕人順手直東指,道‘兀底一座山門!’”《西湖佳話·六橋才迹》:“山僧有一句轉語,學士若答得來便罷,若答不來,便請解下身上繫的玉帶,留鎮山門。”
“山門”是一個源自佛教文化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曆史中逐漸擴展,以下是詳細解釋:
寺院的外門
指佛寺或道觀最外層的入口門樓,最初因寺院多建于山林之中而得名。例如:“五台山龍泉寺石刻山門”即指寺廟的外門結構。
代指寺院整體
因寺院常以“山門”作為标志性建築,後擴展為寺院的代稱,如“支遁于石城山立栖光寺,宴坐山門”中的“山門”即指寺院。
“山門”一詞從具體的建築名稱發展為佛教文化符號,兼具功能性與宗教象征意義。其演變反映了漢語詞彙在文化融合中的適應性。如需更深入的佛教建築知識,可參考來源網頁(如、8)。
《山門》一詞是指寺廟、廟宇等建築物入口前的門,通常莊嚴肅穆、高大雄偉。它也可以比喻為某個地區或組織的象征性門戶。
《山門》的部首是山,由兩個筆畫組成。
《山門》這個詞最早記錄于《禹貢》:“式乃合為長城!作山門。”後經過演變,被廣泛使用。在繁體字中,山門的寫法為「山門」。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山門》有着不同的寫法。早期的一種寫法為「山門」,後來漸漸演變為現代簡化字的「山門」。
1. 唐代的大雷音寺的山門雄偉壯麗,吸引了無數朝聖者前來參觀。
2. 民間傳說中,隻有通過山門的勇士才能進入神秘的仙境。
山門前、山門口、山門樓、山門風格、山門石刻
山門的近義詞包括山門樓、山門牌坊
反義詞目前沒有明确的反義詞與山門相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