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gate of a Buddist temple;gate to a monastery]∶佛寺的大門
(2) [Buddhism]∶指佛教
(1).墓門。《宋書·袁顗傳》:“奈何毀擲先基,自蹈兇戾。山門蕭瑟,松庭誰掃?”
(2).佛寺的外門。 唐 李華 《雲母泉》詩:“山門開古寺,石竇含純精。”《水浒傳》第九十回:“﹝ 宋江 等﹞轉到山門外,隻聽寺内撞鐘擊鼓,衆僧出來迎接。” 洪深 《青龍潭》第一幕:“ 智圓 :‘村裡人跑來敲山門,我們反而不明白是為了什麼事情呢?’”
(3).指道觀的外門。《儒林外史》第三十回:“﹝ 杜慎卿 ﹞坐轎子一直來到 神樂觀 ,将轎子落在門口,自己步進山門。”《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七回:“﹝ 玄妙觀 ﹞山門外面,有兩家茶館。”
(4).代指寺院。 五代 齊己 《送林上人歸永嘉舊居》詩:“東 越 常懸思,山門在 永嘉 。”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一:“僕人順手直東指,道‘兀底一座山門!’”《西湖佳話·六橋才迹》:“山僧有一句轉語,學士若答得來便罷,若答不來,便請解下身上繫的玉帶,留鎮山門。”
山門是漢語中具有豐富文化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解析:
指佛教寺院最外圍的正門,通常為獨立建築,是寺院建築群的起點和标志。其形制多為三開間門殿式結構,常見鬥拱、匾額等元素,如“少林寺山門”。該義項最早見于南北朝文獻,如《高僧傳》載“立山門于東林”。
權威依據:《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第3卷第128頁明确釋義為“佛寺的外門”;《中國古建築術語辭典》(山西人民出版社)第201頁詳述其建築特征。
在佛教語境中,“山門”又稱“三門”,象征“三解脫門”(空門、無相門、無作門),寓意進入修行之境。《大智度論》雲:“三解脫門是道場”。唐代詩人白居易《宿山寺》中“前山門始開”,即暗含此宗教意象。
學術參考:任繼愈《佛教大辭典》(江蘇古籍出版社)第876頁闡釋其宗教意義;季羨林《佛教與中國文化》第154頁分析符號學内涵。
唐宋以降,“山門”引申為整個寺院的代稱,常見于詩詞碑銘。如蘇轼《梵天寺題名》:“遊山門,觀海石”,此處“山門”即指梵天寺整體。明清小說《水浒傳》第四回“魯智深大鬧五台山”亦用此代稱。
文獻溯源: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第305頁引證唐宋詩文用例;《辭源》(商務印書館修訂版)第0521條收錄此引申義。
綜合權威定義: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1139頁歸納為:
此釋義體系已被語言學領域廣泛采納,如邢福義《文化語言學》第288頁論證其語義演變邏輯。
“山門”是一個源自佛教文化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曆史中逐漸擴展,以下是詳細解釋:
寺院的外門
指佛寺或道觀最外層的入口門樓,最初因寺院多建于山林之中而得名。例如:“五台山龍泉寺石刻山門”即指寺廟的外門結構。
代指寺院整體
因寺院常以“山門”作為标志性建築,後擴展為寺院的代稱,如“支遁于石城山立栖光寺,宴坐山門”中的“山門”即指寺院。
“山門”一詞從具體的建築名稱發展為佛教文化符號,兼具功能性與宗教象征意義。其演變反映了漢語詞彙在文化融合中的適應性。如需更深入的佛教建築知識,可參考來源網頁(如、8)。
鳌鼻榜式闆帳波導燀燿嘲擯癡烏龜辍職道力德輝定規峨阙頟颡發愧販兒犯境拂拂蓋泉挂星查詭互貴際過句還射涵閘紅字華藏将遇良材檢譜角觝薦席季孟鏡恕僦椽卷甲韬戈崛地而起刲股涼花臨逆鹿囿買歡毛群沒彈剝暝濛瓯粵排出配餐翩跹破雲仆使錢唐青羅帶衢民熱燙燙三生願十方收輯碎蟻飧饔同舉相淩小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