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邦國的意思、邦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邦國的解釋

國家。《詩·大雅·瞻卬》:“人之雲亡,邦國殄瘁。” 晉 劉琨 《勸進表》:“或多難以固邦國,或殷憂以啟聖明。” 唐 楊炯 《少室山少姨廟碑》:“瑤臺美化,闡邦國之風猷;銀牓嘉聲,茂君親之典禮。” 清 孫枝蔚 《汪舟次以所愛籠内錦雞命餘賦詩》:“邦國養賢亦如此,應須報答見奇才。” 魯迅 《墳·文化偏至論》:“人既發揚踔厲矣,則邦國亦以興起。”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邦國是漢語中表示國家或政體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本義與詞源

    “邦”與“國”均為“國家”的統稱,但存在時代差異。“邦”在先秦文獻中多指諸侯分封的領地,如《周禮》中“大宰之職,掌建邦之六典”;“國”則泛指有獨立主權的政治實體,如《說文解字》釋“國”為“邦也”。兩字連用強化了國家政體的概念,常見于古代典籍,如《詩經·大雅》中“大邦維屏,大宗維翰”。

  2. 引申義與曆史演變

    漢代以後,“邦國”逐漸成為對主權國家的統稱,涵蓋疆域、政權與民衆。如《漢書·地理志》稱“凡邦國大小相維”,強調國家間的層級關系。唐代孔穎達疏解《尚書》時,将“邦國”釋為“諸侯之國,天子之邦”,體現中央與地方的治理結構。

  3. 文化内涵與象征意義

    在傳統文化中,“邦國”常與“社稷”并用,承載倫理與禮制内涵。如《禮記·大學》提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中“治國”即指治理邦國,需遵循“仁政”與“德治”。這一概念亦被用于詩詞,如文天祥《正氣歌》中“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抒發對邦國氣節的贊頌。

  4. 現代語言使用

    當代漢語中,“邦國”多用于書面語或特定語境,如“多民族邦國”“聯邦制邦國”,強調政治實體的法律屬性。《現代漢語詞典》将其定義為“擁有主權的國家或政治實體”。

網絡擴展解釋

“邦國”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bāng guó,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國家
    泛指一般意義上的國家,常見于古文和現代漢語的正式表達。例如清代孫枝蔚詩句“邦國養賢亦如此,應須報答見奇才”,魯迅《文化偏至論》中也有“人既發揚踔厲矣,則邦國亦以興起”的用法。

  2. 古代諸侯封地
    古時“邦”指較大的諸侯封土,“國”指較小的,後連用泛指國家。如《文選·劉琨·勸進表》提到“或多難以固邦國”。


二、曆史演變

  1. 政治實體發展階段
    在中國古代政治體系中,邦國被視為文明社會初期的政治形态,是“小國寡民”式的初始國家。其演進路徑為:邦國→王國→帝國,核心區别在于權力結構(如是否出現王權、中央集權)。

  2. 邦國林立時期
    如龍山文化時期,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曾呈現“萬邦林立”的格局,即史書中的“堯舜萬國”。


三、現代用法

  1. 國際關系語境
    可指國家間的友好同盟關系,如“英聯邦國家”。

  2. 人名寓意
    作為名字時,“邦”象征國家,“國”體現治國抱負,組合表達對個人成就的期許。


四、典型例句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查看搜狗百科、漢典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百密一疏扳絙杯賽邊域筆牀筆障裁削吵亂子臭皮囊抽查刍狗大曆滴滴鄧鄧鼎爐訂閲丢眼東合獨腳戲二内法誡語帆幅扶颠附加刑光環黑雲母河柳橫禍非災洪福後駕荒塞桦煙灰分降誕日郊柴笄珥可變苦中作樂爛靡連譜立業安邦卵覆鳥飛媢恨内傳娘子排檔速率平亭遷逐氣數鵲不停熱昏升水石砮水式銅鋪頽牆退讓賢路無壘小卷暇逸邪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