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胡琴的意思、胡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胡琴的解釋

[huqin fiddle;two-stringed Chinese violin] 弦樂器之一,把系有馬尾的竹弓置于兩根弦之間,弦固定于蒙覆蛇皮的竹筒上,演奏時馬尾摩擦琴弦而發聲,如闆胡、二胡等

胡琴琵琶與羌笛。——唐·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詳細解釋

(1).古樂器名。古代泛稱來自北方和西北各族的撥弦樂器,有時指琵琶,有時指忽雷等。約 宋 元 開始,亦為拉弦樂器之稱。 唐 段安節 《樂府雜錄·琵琶》:“ 文宗 朝,有内人 鄭中丞 善胡琴,内庫有二琵琶,號大小忽雷, 鄭 嘗彈小忽雷。” 唐 岑參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詩:“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宋 曾鞏 《明妃曲》詩之二:“直欲論情通 漢 也,獨能将恨寄胡琴。” 元 楊維桢 《張猩猩胡琴引序》:“胡琴在南為第二絃子,在北為今名,亦古月琴之遺制也。”《元史·禮樂志五》:“火不思,制如琵琶……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頸,龍首,二絃,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馬尾。”

(2).今戲曲中所用的弦樂器。琴筒一端蒙蛇皮,筒上裝琴杆,杆端設木轸二,從木轸到筒底張弦二根,以竹弓張馬尾,放在兩弦之間拉動。有二胡、京胡、闆胡、四胡等不同形制。 葉聖陶 《隔膜·恐怖之夜》:“忽然有胡琴的聲音了,想是沿河乘涼的人拉的。”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胡琴的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起源
胡琴是中國傳統拉弦樂器的總稱,其名稱源于古代漢人對北方少數民族(統稱“胡”)所用樂器的泛稱。最初在元代文獻中明确稱為“胡琴”,并逐漸成為這類樂器的專稱。其起源可追溯至唐代的奚琴(又稱“嵇琴”),宋代發展為馬尾弓拉弦形式,元代定型為現代胡琴類樂器的雛形。

二、結構與種類
胡琴主要由琴筒(共鳴箱)、琴杆、弦軸及馬尾弓構成。琴筒多蒙蛇皮或蟒皮,通過竹弓上的馬尾摩擦琴弦發聲,音色柔和渾厚,富有表現力。常見種類包括:

  1. 二胡:應用最廣,音域寬廣,多用于獨奏與合奏。
  2. 京胡:琴身較小,音色高亢,常用于京劇伴奏。
  3. 闆胡:琴筒覆木闆,音色明亮,流行于北方戲曲。
  4. 墜胡:琴杆似三弦,音色悲怆,用于河南墜子書。
    (其他如粵胡、四胡等也屬胡琴類)

三、曆史發展

  1. 唐宋時期:胡琴早期形态為彈撥樂器(如琵琶),後奚琴傳入中原,宋代出現馬尾弓拉奏形式。
  2. 元代:胡琴成為拉弦樂器統稱,形制接近現代二胡,廣泛用于宮廷與民間。
  3. 明清至近代:衍生出多種地方變體,如京胡隨京劇興起,闆胡用于梆子戲等。

四、應用與文化特色
胡琴在民族音樂中占據重要地位,既可用于獨奏(如《二泉映月》),也為戲曲、說唱、歌舞伴奏。其音色因種類和地域而異,例如蒙古族胡琴(馬頭琴)蒼涼遼闊,朝鮮族胡琴細膩婉轉。

胡琴是中華民族融合多元文化的産物,從名稱到形制均體現曆史與地域特色,至今仍是傳統音樂的核心樂器之一。更多細節可參考來源網頁(如、7、11)。

網絡擴展解釋二

胡琴

胡琴是一種古老的中國傳統弦樂器,也被稱為胡、胡筝。它是中國最早的弓弦樂器之一,源于漢族民間音樂。胡琴外形獨特,通常有兩根弦和弓。胡琴的音色悠揚動人,常被用于演奏古典音樂、民族音樂和傳統戲曲等。

胡琴的部首是⺾,表示肉。它的拆分部首有⺆(立)和⺮(矢),分别表示立體的木頭和弓箭。

胡琴的筆畫數目是九畫。由于部首的不同,有兩種不同的寫法:⺾⺆⺮和⺾⺮⺆。

胡琴一詞的來源有多種說法。有一種說法認為,胡琴因其起源于北方遊牧民族胡、鮮卑族而得名;還有一種說法認為,胡琴得名于其琴弓上覆蓋的呢子,呢子在古代也叫作胡,因此得名胡琴。

在繁體字中,胡琴的寫法為胡琴。

在古時候,胡琴的漢字寫法有所不同。較早期的寫法為胡筝,其中筝是指此類樂器的名字,并沒有具體的部首和筆畫。

例句:

相關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