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删削撿取。《史記·十二諸侯年表》:“ 呂不韋 者, 秦 莊襄王 相,亦上觀尚古,删拾《春秋》,集六國時事,以為八覽、六論、十二紀,為《呂氏春秋》。” 宋 王安石 《得子固書因寄》詩:“舊學待鐫磨,新文得删拾。”
“删拾”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幾個層面解析:
基本含義
該詞原指對文字或材料的删削、整理與取舍,強調在編纂過程中對内容的篩選和修正。例如《史記》提到呂不韋“删拾《春秋》”,即指其編撰《呂氏春秋》時對史料的整理。
延伸釋義
在更廣義的語境中,“删拾”可引申為對事物的整頓、修整,如王安石詩句“新文得删拾”即表達對文章的潤色與完善。現代用法中,偶爾也用于形容整理思緒或清除雜念(如提及,但需注意此釋義多見于口語化場景,權威典籍中較少見)。
詞源與典籍用例
該詞最早見于史學典籍,核心語義圍繞“删減冗餘、保留精華”展開。例如《史記·十二諸侯年表》中明确記載了呂不韋通過“删拾”六國史料完成著作,體現其作為編撰術語的功能性。
近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删拾”多用于學術或文學領域,特指對文獻的系統性整理,例如古籍校勘、文集編纂等場景,較少用于日常口語表達。
《删拾》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删除和挑選。表示在衆多材料、文件中删除一些不必要的,然後挑選出需要的。
《删拾》的部首是刀部,表示與刀有關。它由6個筆畫組成。
《删拾》一詞的來源較為明确,它最早出現在《爾雅》這本古代字書中,作為一個詞義的解釋和用法說明。
繁體字《刪拾》與簡體字寫法基本相同,隻是刪字多一點筆畫。
在古代,字形和寫法存在一定的差異。古時候寫作删拾,删字的上方加一個"三"字,下方加一個"十"字,用來表示删除的意思;拾字的上方是一個"扌"字,表示手的形狀,下方也是一個"十"字,表示挑選的動作。
1. 在編輯這份報紙時,要進行一番仔細的删拾,保證新聞内容的準确性。
2. 做事情要有删拾的能力,不要盲目追求數量,而是注重質量。
删選、删節、拾掇、拾級、挑揀
删除、篩選、挑選、揀選、選拔
保留、保持、添加、收集、彙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