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指因無用而享天年的樹木。後多喻天才之人或全真養性、不為世用之人。《莊子·人間世》:“ 匠石 之齊,至於 曲轅 ,見櫟社樹……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為舟則沉,以為棺槨則速腐,以為器則速毀,以為門戶則液樠,以為柱則蠹。是不材之木也,無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壽。’” 北周 庾信 《奉和法筵應诏》:“覊臣從散木,何以預中天?” 唐 戴叔倫 《酬贈張衆甫》詩:“野人無本意,散木任天材。” 宋 蘇轼 《題過所畫枯木竹石》詩之二:“散木支離得自全,交柯蚴蟉欲相纏。”
散木是漢語中的古典詞彙,其核心含義指不成材的樹木,後引申為無用之人或自謙之詞。以下從詞源、典故及文化内涵分述:
“散木”字面指木質松散、無法用于工匠制作的樹木。
《莊子·人間世》最早記載:“散木也,以為舟則沉,以為棺椁則速腐……是不材之木也。”此處強調其“不中繩墨”的特性,即不符合木工取材标準。
該詞因《莊子》中“匠石與栎社樹”的寓言廣為人知:
匠石見栎社樹,曰:“散木也!無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壽。”
(匠石評價栎社樹為“散木”,正因其無用,反而避開砍伐得以長壽)
莊子借此提出“無用之用” 的哲學觀:
古代文人常以“散木”自喻,如白居易詩雲:“顧我散質材,無用亦自安。”表達淡泊名利的姿态。
成為道家“順應自然”“守拙全真”理念的象征,與“散人”“散民”等詞同源(如陸龜蒙自稱“散人”)。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歸納為:
散木:名詞
- 不成材的樹木。
- 比喻無用之人。多用于自謙。
權威參考來源
“散木”一詞源自《莊子·人間世》,原指木質松散、看似無用的樹木,後衍生出哲學與文學層面的多重含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散木最初指因“無用”而得以保全天年的樹木。《莊子》記載,匠石在曲轅見到一棵巨大的栎社樹,認為它木質松散,無法制成器具(造船會沉、做棺易腐、制器易毀),故稱其為“散木”。莊子借此闡述“無用之用”的哲理:看似無用的散木因不為人所用,反而免遭砍伐,得以長壽。
莊子通過散木與“文木”(有用之木)的對比,批判功利主義,主張“無用即大用”的生存智慧。這一思想對後世文人精神追求影響深遠。
散木的核心意義在于打破世俗價值判斷,強調内在生命力的保全。其内涵從自然物象升華為一種人生哲學,成為中國文化中獨特的隱喻符號。
罷官柏高編者按語不遭時蒼鸆參閱察見娼樓抽動抽貫刍藳春明躭受單行線蛋圓大喬得寵點頭蠹落乏貨方俗撫控高出一籌稾秣關合汗褂豪俠尚義壺箭胡來見過矯常嬌淑集德潔癖禁得酒伶肯構肯堂梁苑隋堤菱蓋柳牀劉向馬嬭南海舶逆鱗茕困權宗人們森聳色診社會總需求霜群説不去痛訴同心蓮五爵顯教骁果銷停諧诨刑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