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戲馬台的意思、戲馬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戲馬台的解釋

(1).古迹名。在 江蘇省 銅山縣 南。即 項羽 涼馬台 。 晉 義熙 中, 劉裕 曾大會賓客賦詩于此。 清 錢謙益 《徐州雜題》詩之二:“重瞳遺跡已冥冥, 戲馬臺 前鬼火青。”參閱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泗水》、《嘉慶一統志·徐州府二》。

(2).古迹名。在 河北 臨漳縣 西。又名 閱馬台 。 後趙 石虎 所築。 虎 從台上施放響箭,作為軍騎出入的信號。見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濁漳水》。

(3).古迹名。在 江蘇省 江都縣 。台下有路,名 玉鈎斜 ,是 隋 代埋葬宮女的地方。見《嘉慶一統志·揚州府二》。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戲馬台”一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需結合曆史與文學背景綜合理解:


一、曆史古迹

  1. 起源與地理位置
    戲馬台位于今江蘇省徐州市戶部山,是西楚霸王項羽于公元前206年定都彭城(徐州)後所建。項羽在此“因山築台,以觀戲馬、演武和閱兵”,故得名。該台現為徐州現存最古老的曆史遺迹之一,被譽為“徐州第一勝迹”。

  2. 功能與建築
    戲馬台不僅是項羽檢閱軍隊、觀賞馬術的場所,後世還陸續增建台頭寺、三義廟等建築,形成融合軍事與文化的建築群。現存建築多為1980年代重建的仿古風格。

  3. 戰略地位
    戲馬台地勢高峻,可俯瞰全城,曆史上多次成為軍事要地。例如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曾在此設帳觀察城中動向,蘇轼也曾描述其“屯千人其上,雖十萬人不易取”的防禦優勢。


二、文學意象

  1. 重陽節典故
    東晉劉裕北伐時,曾于重陽節在戲馬台宴請群臣,後世詩詞常以此代指重陽盛景。如蘇轼詞中“當年戲馬會東徐”即追憶徐州重陽舊事。

  2. 曆史興亡的象征
    戲馬台因項羽的悲劇結局,成為文人詠史懷古的載體。宋代呂定《戲馬台》中“英雄角逐親手推翻了暴秦,最終還是悲歌‘逝骓’”即借台抒懷。


其他相關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戲馬台的建築細節或詩詞引用,可查閱徐州地方志或《水經注》等史料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戲馬台》的意思

《戲馬台》指的是戲曲演出中的馬台,即專門用于表演戲曲中的馬戲場地。它是戲曲表演中重要的舞台道具之一,用來展示馬戲技巧和表現故事情節。戲馬台是戲曲演出中的特殊舞台設施,為觀衆帶來戲曲演出的視覺享受和戲曲文化的體驗。

《戲馬台》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根據《康熙字典》,《戲馬台》的拆分部首為“戈”和“馬”,拆分筆畫為17畫。

《戲馬台》的來源

《戲馬台》一詞的來源較為明顯,直接由其字面意思組合而成。其中,“戲”表示戲劇、戲曲等表演形式,“馬”指的是馬匹,“台”則是指用于表演的舞台平台。

《戲馬台》的繁體寫法

在繁體字中,《戲馬台》可以寫作《戲馬臺》。

《戲馬台》的古時候漢字寫法

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古時候《戲馬台》的漢字寫法中,字形稍有不同,但大緻相似。具體的古代漢字寫法可以參考古代文獻和碑刻等資料。

《戲馬台》的例句

1. 演員們在戲馬台上優雅地駕馭着群馬,為觀衆呈現精彩的表演。

2. 我去觀看了一場戲馬台的演出,真是過足了戲曲瘾。

《戲馬台》的組詞

1. 入馬台:指演員進入戲馬台開始表演的動作。

2. 馬戲:指馴馬、表演馬技的藝術形式。

3. 台下:指戲馬台下的觀衆席。

《戲馬台》的近義詞

1. 馬戲表演場:與戲馬台相似的場地。

2. 馬戲館:專門進行馬戲表演的建築物。

《戲馬台》的反義詞

由于戲馬台是戲曲演出中特定的場地,沒有明确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