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蹻跖的意思、蹻跖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蹻跖的解释

亦作“ 蹻蹠 ”。古代大盗 庄蹻 与 盗跖 的并称。亦泛指盗贼。《宋书·顾恺之传》:“尔乃 蹻 跖 横行, 曾 原 窘步。” 清 方文 《宛陵哭梅朗三兼示令弟季升》诗:“ 冉 颜 寧有此, 蹻 跖 復何如!天道真难问,归来且著书。” 清 唐孙华 《秣陵太守行》:“直须 蹻 跖 抵廉贞,翻指 由 夷 作贪墨。” 清 张尔岐 《蒿庵闲话》卷二:“非君亲之仇,餘怨皆可释;非 蹻 蹠 之恶,餘过皆可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蹻跖”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文言词汇,其含义需从构成该词的两个字的本义及古文献用例来理解。根据权威汉语工具书的解释,其详细意思如下:

  1. “蹻”的本义:

    • 指草鞋或行走。在古汉语中,“蹻”常通“屩”(juē),指用麻、草等编制的鞋子,特指行走时所穿。《说文解字》释“屩”为“屐也”,段玉裁注:“屐,屩也…今之草鞋。”《孟子·尽心上》有“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通‘蹝’,亦指鞋)也”句,可旁证其与行走相关。
  2. “跖”的本义:

    • 指脚掌或践踏。《说文解字》释“跖”为“足下也”,即脚底板。引申为用脚踩踏、行走。《淮南子·齐俗训》有“故伊尹之兴土功也,修胫者使之跖镬”句,高诱注:“长胫以蹋插者,使入深。”即用脚踩踏锹、锸一类工具。
  3. “蹻跖”的合义:

    • 结合“蹻”(草鞋/行走)与“跖”(脚掌/践踏)的含义,“蹻跖”一词通常指穿着草鞋行走或跋涉。它描绘了一种艰苦行路的状态,常出现在描述劳苦、远行或隐逸生活的古文中。
    • 需特别注意,“跖”有时会与古代大盗“盗跖”(柳下跖)之名混淆,但在“蹻跖”一词中,“跖”取的是其“脚掌”或“行走”的本义,与盗跖无关。
  4. 文献佐证与用法:

    • 虽“蹻跖”直接连用的经典例句相对少见,但可从其单字义及类似结构(如“蹻足”)推断其意。例如,《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有“蹑蹻檐簦”的记载,描绘了穿着草鞋、背着伞具的行走形象。
    • 后世文献或注疏中,“蹻跖”多用于形容隐士、劳作者或远行者艰苦跋涉的情状。例如,描述隐士穿着草鞋行走于山林,或役夫长途跋涉的艰辛。

“蹻跖”是一个文言词汇,核心含义指穿着草鞋(艰苦地)行走或跋涉。它由表示草鞋/行走的“蹻”和表示脚掌/践踏的“跖”组合而成,生动体现了古人,尤其是隐逸之士或劳苦大众,在路途上的艰辛状态。使用时需严格区分“跖”的脚掌义与其作为人名的“盗跖”义。

主要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蹻跖”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指古代两位被文献记载为“大盗”的人物——庄蹻与盗跖(柳下跖),后泛指盗贼或反叛者。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1. 词义

    • 狭义:特指战国时期的庄蹻和盗跖。两人在传统文献中常被并称为“大盗”,例如《宋书·顾恺之传》中用“蹻跖横行”形容盗贼猖獗。
    • 广义:泛指盗贼或反叛者,如清代诗句“蹻跖復何如”即以“蹻跖”比喻不义之人。
  2. 字形变体

    • 亦写作“蹺跖”或“蹻蹠”,读音为qiāo zhí(“蹻”通“蹺”)。

历史背景


用法示例

  1. 古籍引证
    • 《宋书·顾恺之传》:“尔乃蹻跖横行,曾原窘步。”
      (意为:盗贼横行,连曾参、原宪这样的贤士也举步维艰。)
    • 清代方文诗句:“蹻跖復何如!天道真难问。”
      (以“蹻跖”暗喻社会不公。)

补充说明


如果需要进一步考据或文献出处,可参考《宋书》《庄子》及清代诗文注解。

别人正在浏览...

贝加尔湖变子彼何人斯侧听长喙长扇超颖触犯词藻宏丽科寸口丹箓德全德隅奠竁点文雕虎焦原诋谯豆腐花風清月明符谶干掉鬼见愁嚎咷磺基魂飞魄飏护佑迦师错激忿堇菜句拦伉特孔佐狼竞林缘龙蕊簪罗曼史篾折子排门夫平坦覃均起文如愿以偿沙岗尚气史宬守经手平手泽殊奇送行琐里谈书调风贴河町畦橐笥挽圈圈侮谇无有乡綫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