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春秋.哀公十四年》:"春西狩獲麟。"杜預注:"麟者仁獸聖王之嘉瑞也。時無明王出而遇獲。仲尼傷周道之不興感嘉瑞之無應故因《魯春秋》而修中興之教絶筆于獲麟之一句所感而作固所以為終也。"後以"絶麟"為著作辍筆之典。
《春秋·哀公十四年》:“春,西狩獲麟。” 杜預 注:“麟者仁獸,聖王之嘉瑞也。時無明王,出而遇獲。 仲尼 傷 周 道之不興,感嘉瑞之無應,故因《魯春秋》而脩中興之教,絶筆於獲麟之一句,所感而作,固所以為終也。”後以“絶麟”為著作辍筆之典。 宋 蘇轼 《東樓》詩:“獨栖高閣多辭客,為著新書未絶麟。” 宋 蘇轼 《次王定國韻書丹元子甯極齋》:“便欲隨子去,著書未絶麟。”
“絶麟”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詞語,其含義與文化背景密切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來源與典故
出自《春秋·哀公十四年》記載的“西狩獲麟”事件。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魯國獵獲麒麟,麒麟被視為象征聖王出現的仁獸,但當時并無明君,孔子因此感歎周王朝的衰落與理想無法實現,并停止編撰《春秋》,即“絶筆于獲麟”。
本義與引申義
文化象征
麒麟作為瑞獸,象征聖王治世,而“絶麟”暗含對現實政治環境的批判,常被文人用來寄托懷才不遇或對時代困境的感慨。
現代用法
現代多用于文學或學術領域,形容終止創作、放棄理想,或表達對某種高尚追求終結的惋惜。
該詞以曆史事件為依托,承載了儒家文化中“時運不濟”的哲學思考,兼具曆史典故與文學隱喻的雙重内涵。
絶麟(拼音:jué lín)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絕世之美。下面将對其進行詳細的解釋。
絶麟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纟和鹿。其中纟是纖維部首,表示與紡織相關的意義;鹿是指鹿的意義。
絶麟的總筆畫為19個,其中纟部為3畫,鹿部為16畫。
絶麟一詞源自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麟通常被描述為一種神奇的生物,擁有非凡的智慧和絕世之美。因此,絶麟被用來表示極其美麗的事物。
絶麟的繁體字為絕麟。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絶麟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基本的構造和意義保持不變。
以下是使用絶麟的例句:
絶麟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新的詞彙,例如:
絶麟的近義詞是絕世之美,意思相同。反義詞是平凡普通,意思相反。
總結來說,絶麟是一個表示非常美麗的詞彙,來源于古代神話中的神奇生物麟,常用來形容那些極為優雅、迷人的事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