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絶麟的意思、絶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絶麟的解釋

1.《春秋.哀公十四年》:"春西狩獲麟。"杜預注:"麟者仁獸聖王之嘉瑞也。時無明王出而遇獲。仲尼傷周道之不興感嘉瑞之無應故因《魯春秋》而修中興之教絶筆于獲麟之一句所感而作固所以為終也。"後以"絶麟"為著作辍筆之典。

詳細解釋

《春秋·哀公十四年》:“春,西狩獲麟。” 杜預 注:“麟者仁獸,聖王之嘉瑞也。時無明王,出而遇獲。 仲尼 傷 周 道之不興,感嘉瑞之無應,故因《魯春秋》而脩中興之教,絶筆於獲麟之一句,所感而作,固所以為終也。”後以“絶麟”為著作辍筆之典。 宋 蘇轼 《東樓》詩:“獨栖高閣多辭客,為著新書未絶麟。” 宋 蘇轼 《次王定國韻書丹元子甯極齋》:“便欲隨子去,著書未絶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絶麟”為漢語罕見詞彙,其核心含義與古代典籍中的特定典故相關。據《春秋公羊傳·哀公十四年》記載,魯哀公時期“西狩獲麟”,孔子因感時局動蕩、禮崩樂壞,遂“絶筆于獲麟”,停止《春秋》編纂。故“絶麟”可解作:

一、本義溯源 指孔子編纂《春秋》時因捕獲麒麟事件而終止著述的行為,《春秋》末句“西狩獲麟”即為此事記載(來源:《春秋公羊傳》)。麟被視為仁獸,其非時出現象征亂世征兆,故孔子以此作為曆史記述的終結點。

二、引申象征 後引申為著述終止或時代終結的象征,如元代學者胡炳文在《純正蒙求》中雲“聖人見亂世徵祥而絶麟”,強調其承載的文化斷代意義(來源:《四庫全書》子部類書)。

三、詞形辨析 該詞在《漢語大詞典》中被收錄為“絕麟”,注音“jué lín”,釋義側重典故内涵(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因屬生僻詞彙,現代漢語使用頻率較低,多現于學術研究或曆史文獻分析領域。

網絡擴展解釋

“絶麟”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詞語,其含義與文化背景密切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1. 來源與典故
    出自《春秋·哀公十四年》記載的“西狩獲麟”事件。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魯國獵獲麒麟,麒麟被視為象征聖王出現的仁獸,但當時并無明君,孔子因此感歎周王朝的衰落與理想無法實現,并停止編撰《春秋》,即“絶筆于獲麟”。

  2. 本義與引申義

    • 本義指孔子因感懷時局而停止著述的行為,即“著作辍筆之典”。
    • 引申為理想抱負無法實現,或對時局失望的隱喻。例如宋代蘇轼在《東樓》詩中寫道:“為著新書未絕麟”,反用典故表達自己仍堅持著述的決心。
  3. 文化象征
    麒麟作為瑞獸,象征聖王治世,而“絶麟”暗含對現實政治環境的批判,常被文人用來寄托懷才不遇或對時代困境的感慨。

  4. 現代用法
    現代多用于文學或學術領域,形容終止創作、放棄理想,或表達對某種高尚追求終結的惋惜。

該詞以曆史事件為依托,承載了儒家文化中“時運不濟”的哲學思考,兼具曆史典故與文學隱喻的雙重内涵。

别人正在浏覽...

褊薄賓階賓雀薄荷斥兵鸱吓垂線足鹑星撺咬典籍疊巘地棘天荊發绀放參梵世丐夫感人高山景行貴不可言嗥嘶後來者居上回蕩兼宿借詞畿疆幾率鲸溪局調狙伏雷抃兩陣麟趾流遡爐箅子閩海彌陁弄獐弄智平铨披剃破囊敲詩傾家竭産輕騎減從輕軍清望官氣壯河山如花似玉三赦市物尿泡桃弓葦戟讨錢田方贈天年剔透通賓抟沙歪門邪道下情上達細棉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