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桃木制的弓,蘆葦做的戟。舊俗用以辟邪。 漢 焦贛 《易林·明夷之未濟》:“桃弓葦戟,除殘去惡,敵人執服。”
“桃弓葦戟”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táo gōng wěi jǐ,其含義和背景如下:
象征意義
桃木和蘆葦在傳統文化中均有辟邪寓意。例如,桃木常被制成劍、符等驅鬼法器,而蘆葦可能因其輕脆易折的特性,象征以柔克剛的化解之力。
文獻出處
該成語最早見于漢代焦贛的《易林·明夷之未濟》:“桃弓葦戟,除殘去惡,敵人執服。”,說明其與消除災禍、制服敵人的功能相關。
“桃弓葦戟”主要反映古代民俗中的驅邪觀念,而非字面武器的實際威力。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易林》原文或漢代民俗研究資料。
《桃弓葦戟》是一個成語,形容武力強大,戰鬥力極高,指戰争中最具威力的武器。
《桃弓葦戟》這個成語可以拆分為“木”、“弓”、“葦”、“戈”的部首。
拆分後的筆畫數依次為4畫、3畫、9畫、6畫。
《桃弓葦戟》成語的來源亦古老而廣泛,最早見于魯迅的小說《孔乙己》中,原句為:“病號也不會抽壯丁,锺自勉也不敢過大膘;他就是用着戰争時一往場上捆死隊伍的桃弓葦戟去抽唆秧串。”
繁體字為《桃弓葦戟》。
古時候的漢字《桃弓葦戟》寫作“桃弓蓍戟”,其中,“葦”字用的是古代的“蓍”字,意為蘆葦。
他手握《桃弓葦戟》,将敵人一一擊敗。
桃花、弓箭、葦葉、戰戟。
利刃、銳器、犀利武器。
軟榻、無力、逃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