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春秋.哀公十四年》:"春西狩获麟。"杜预注:"麟者仁兽圣王之嘉瑞也。时无明王出而遇获。仲尼伤周道之不兴感嘉瑞之无应故因《鲁春秋》而修中兴之教絶笔于获麟之一句所感而作固所以为终也。"后以"絶麟"为著作辍笔之典。
《春秋·哀公十四年》:“春,西狩获麟。” 杜预 注:“麟者仁兽,圣王之嘉瑞也。时无明王,出而遇获。 仲尼 伤 周 道之不兴,感嘉瑞之无应,故因《鲁春秋》而脩中兴之教,絶笔於获麟之一句,所感而作,固所以为终也。”后以“絶麟”为著作辍笔之典。 宋 苏轼 《东楼》诗:“独栖高阁多辞客,为著新书未絶麟。” 宋 苏轼 《次王定国韵书丹元子宁极斋》:“便欲随子去,著书未絶麟。”
“絶麟”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词语,其含义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来源与典故
出自《春秋·哀公十四年》记载的“西狩获麟”事件。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鲁国猎获麒麟,麒麟被视为象征圣王出现的仁兽,但当时并无明君,孔子因此感叹周王朝的衰落与理想无法实现,并停止编撰《春秋》,即“絶笔于获麟”。
本义与引申义
文化象征
麒麟作为瑞兽,象征圣王治世,而“絶麟”暗含对现实政治环境的批判,常被文人用来寄托怀才不遇或对时代困境的感慨。
现代用法
现代多用于文学或学术领域,形容终止创作、放弃理想,或表达对某种高尚追求终结的惋惜。
该词以历史事件为依托,承载了儒家文化中“时运不济”的哲学思考,兼具历史典故与文学隐喻的双重内涵。
絶麟(拼音:jué lín)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绝世之美。下面将对其进行详细的解释。
絶麟可以拆分为两个部首:纟和鹿。其中纟是纤维部首,表示与纺织相关的意义;鹿是指鹿的意义。
絶麟的总笔画为19个,其中纟部为3画,鹿部为16画。
絶麟一词源自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麟通常被描述为一种神奇的生物,拥有非凡的智慧和绝世之美。因此,絶麟被用来表示极其美丽的事物。
絶麟的繁体字为絕麟。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絶麟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基本的构造和意义保持不变。
以下是使用絶麟的例句:
絶麟可以与其他词语组合成新的词汇,例如:
絶麟的近义词是绝世之美,意思相同。反义词是平凡普通,意思相反。
总结来说,絶麟是一个表示非常美丽的词汇,来源于古代神话中的神奇生物麟,常用来形容那些极为优雅、迷人的事物。
彩旛裁帽长话短说禅枝衬铺丑詈大略单破叨荣稻菽大祝东土山峨弁拊石附炎趋热釜鱼根深蒂固固壁海外侨胞挥洒自如胡乃鸡林贾疾书局念刊灭夸扬廓然莱孱烂手冷水烫猪敛死缕举埋轮悯凶拿法配售頩颜奇剑虬角泣绪雀鼠染惑三百青铜钱折堕胜绝摔风水罐银盆赎免四柱蒐拔贪求无猒探身铁嘴钢牙图利土栗无何境五吏痦子效率陿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