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絶麟的意思、絶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絶麟的解释

1.《春秋.哀公十四年》:"春西狩获麟。"杜预注:"麟者仁兽圣王之嘉瑞也。时无明王出而遇获。仲尼伤周道之不兴感嘉瑞之无应故因《鲁春秋》而修中兴之教絶笔于获麟之一句所感而作固所以为终也。"后以"絶麟"为著作辍笔之典。

详细解释

《春秋·哀公十四年》:“春,西狩获麟。” 杜预 注:“麟者仁兽,圣王之嘉瑞也。时无明王,出而遇获。 仲尼 伤 周 道之不兴,感嘉瑞之无应,故因《鲁春秋》而脩中兴之教,絶笔於获麟之一句,所感而作,固所以为终也。”后以“絶麟”为著作辍笔之典。 宋 苏轼 《东楼》诗:“独栖高阁多辞客,为著新书未絶麟。” 宋 苏轼 《次王定国韵书丹元子宁极斋》:“便欲随子去,著书未絶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絶麟”为汉语罕见词汇,其核心含义与古代典籍中的特定典故相关。据《春秋公羊传·哀公十四年》记载,鲁哀公时期“西狩获麟”,孔子因感时局动荡、礼崩乐坏,遂“絶笔于获麟”,停止《春秋》编纂。故“絶麟”可解作:

一、本义溯源 指孔子编纂《春秋》时因捕获麒麟事件而终止著述的行为,《春秋》末句“西狩获麟”即为此事记载(来源:《春秋公羊传》)。麟被视为仁兽,其非时出现象征乱世征兆,故孔子以此作为历史记述的终结点。

二、引申象征 后引申为著述终止或时代终结的象征,如元代学者胡炳文在《纯正蒙求》中云“圣人见乱世徵祥而絶麟”,强调其承载的文化断代意义(来源:《四库全书》子部类书)。

三、词形辨析 该词在《汉语大词典》中被收录为“绝麟”,注音“jué lín”,释义侧重典故内涵(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因属生僻词汇,现代汉语使用频率较低,多现于学术研究或历史文献分析领域。

网络扩展解释

“絶麟”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词语,其含义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1. 来源与典故
    出自《春秋·哀公十四年》记载的“西狩获麟”事件。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鲁国猎获麒麟,麒麟被视为象征圣王出现的仁兽,但当时并无明君,孔子因此感叹周王朝的衰落与理想无法实现,并停止编撰《春秋》,即“絶笔于获麟”。

  2. 本义与引申义

    • 本义指孔子因感怀时局而停止著述的行为,即“著作辍笔之典”。
    • 引申为理想抱负无法实现,或对时局失望的隐喻。例如宋代苏轼在《东楼》诗中写道:“为著新书未绝麟”,反用典故表达自己仍坚持著述的决心。
  3. 文化象征
    麒麟作为瑞兽,象征圣王治世,而“絶麟”暗含对现实政治环境的批判,常被文人用来寄托怀才不遇或对时代困境的感慨。

  4. 现代用法
    现代多用于文学或学术领域,形容终止创作、放弃理想,或表达对某种高尚追求终结的惋惜。

该词以历史事件为依托,承载了儒家文化中“时运不济”的哲学思考,兼具历史典故与文学隐喻的双重内涵。

别人正在浏览...

巴嘎白茆版刻班禄奔触摽目兵严部议蚕书垂橐出戍带下医待字担误二流大挂二中藩邦方空肥田草非为凤翅盔公份儿后式鹄峙鸾停警觉迥巧计日工纪事体絶德均输坑道蜡烛珠六冕流行歌曲隶韵履历毛息秘书院摩画摩娑喃呒佬千次铅坑前日愆紊巧敏青霄屈蠖柔嫕上打租省地拾掇速递腾播蚊吟五经库响箭相簭香燕先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