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下面的情況或意見能夠通達于上。語出《管子·明法》:“下情不上通,謂之塞。”《水浒傳》第八一回:“如今被奸臣當道,讒佞專權,閉塞賢路,下情不能上達。” 朱自清 《文學的标準與尺度》:“可是 唐 代中葉以後,這個尺度似乎已經暗地裡獨立運用,這已經不是上德化下的尺度,而是下情上達的尺度了。”
“下情上達”是一個中性成語,指下級的情況或意見能夠傳遞到上級,強調信息自下而上的暢通。以下是詳細解析:
基本釋義與出處
該成語出自《管子·明法》:“下情不上通,謂之塞”,意為若基層信息無法傳達至上層,則形成阻塞。其核心含義是“讓上級了解基層的真實情況或民衆意見”,常見于政務、管理等領域。
結構與用法
屬于緊縮式結構(如“下情”與“上達”直接組合),多作賓語或定語,用于描述信息傳遞機制。例如:“建立有效的反饋渠道,實現下情上達”。
經典例句
朱自清在《文學的标準與尺度》中曾用此詞,指出文學标準從“上德化下”轉變為“下情上達”,反映社會對基層聲音的重視。
近義詞與反義詞
應用場景
多用于行政、企業管理或社會研究中,強調民主決策與信息透明。例如,政府通過聽證會、信訪制度等實現“下情上達”。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成語的曆史用例(如《宋書》《舊五代史》中的記載),可參考古籍文獻或權威詞典。
下情上達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将底層百姓的情感與訴求傳達給上級管理者或領導,使他們了解底層百姓的真實想法與困難。
下情上達的部首和筆畫分别為:辶(辵)和一、二、八。
下情上達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特别是在農村社會中,當地百姓經常面臨各種問題和困境,但無法直接獲得解決。因此,他們會通過村長、地方官員等渠道,将自己的訴求傳達給高級官員或地方領導,以尋求幫助和解決方案。
下情上達這個成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下情上達」。
古代的漢字寫法中,下情上達可以寫作「下情上達」、「下情上鏑」或「下情上迨」等,但現代标準漢字寫法為「下情上達」。
以下是幾個例句來說明下情上達的用法:
1. 作為村委會的一員,我将會積極幫助百姓解決問題,做到下情上達。
2. 他是一個很好的政府官員,經常走訪基層,聽取民衆意見,做到了下情上達。
下面是一些與下情上達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情深義重、上情下達、底情底線、民情如水
近義詞:積極反映、升華民意、表達訴求
反義詞:消息不靈、掩耳盜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