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王畿和九畿的疆界。《周禮·地官·大司徒》:“制其畿疆而溝封之。” 鄭玄 注:“千裡曰畿。疆猶界也。” 賈公彥 疏:“王畿内千裡,中置王城,面有五百裡。其邦國都鄙亦皆有畿界也。”《周禮·地官·小司徒》:“凡建邦國,立其社稷,正其畿疆之封。” 鄭玄 注:“畿,九畿。” 賈公彥 疏:“謂九畿畿上皆有疆界,封樹以為阻固也。” 宋 周邦彥 《汴都賦》:“司徒制其畿疆,職方辨其土地,前千官而會朝,後百族而為市。”
(2).指國都附近的疆土。 清 陶澂 《當新安吏》詩:“蛾賊 關 西來,縱橫入畿疆。”《花月痕》第四回:“ 山 右尤畿疆屏蔽,西北膏腴。”
“畿疆”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綜合解析:
王畿與九畿的疆界
源自《周禮》記載,指古代王城(都城)直接管轄的“王畿”與外圍分封的“九畿”之間的邊界。例如《周禮·地官·大司徒》提到“制其畿疆而溝封之”,鄭玄注“千裡曰畿”,賈公彥進一步解釋為以王城為中心向外劃分的行政區域邊界。
國都附近的疆土
引申為都城周邊的領土,兼具政治與軍事意義。如清代陶澂《當新安吏》中“蛾賊關西來,縱橫入畿疆”,即指外敵侵入都城附近的疆域。
該詞在古代強調“内”與“外”的層級關系,既包含地理邊界,也隱含中央對周邊區域的控制意義。需注意其與現代“邊疆”概念的區别:前者以都城為中心,後者側重國家整體邊界。
畿疆,讀音為"jī jiāng",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彙。
畿的構成部分為"田"和"土",其部首為田,總共有4劃。
疆的構成部分為"白"和"田",其部首為白,總共有5劃。
畿疆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據記載,畿疆最早出現在《左傳》中,被用來指代中國古代帝王的疆域範圍。在這裡,畿疆意味着中央政權管轄的地區,是一個重要的行政區劃單位。
在繁體字中,畿疆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畿可以寫作"亽",而疆可以寫作"將"。這些寫法雖然與現代漢字有所不同,但仍然保留了相同的意義。
以下是一個例句,用以展示如何使用畿疆這個詞彙:
他的統治範圍涵蓋了整個畿疆。
以下是畿疆的一些組詞:
1. 畿疆之地:指代畿疆所包含的地區。
2. 畿疆之君:指代掌握畿疆權力的君主。
以下是畿疆的一些近義詞:
1. 疆域:指代國家或地區的邊界。
2. 領土:指代一個國家或政治實體的地理邊界。
以下是畿疆的一個反義詞:
邊疆:指代位于國家或地區邊緣的地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