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絶裾的意思、絶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絶裾的解釋

斷去衣襟。《晉書.溫峤傳》載:溫峤受劉琨命至江南奉表勸司馬睿即位。峤欲将命其母崔氏固止之峤絕裾而去。後即以"絶裾"表示去意堅決。

詳細解釋

斷去衣襟。《晉書·溫峤傳》載: 溫峤 受 劉琨 命,至 江 南,奉表勸 司馬睿 即位。 峤 欲将命,其母 崔氏 固止之, 峤 絕裾而去。後即以“絶裾”表示去意堅決。《警世通言·宿香亭張浩遇莺莺》:“女子顧戀恩情,不忍移步絶裾而去。”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聶政》:“至於 荊軻 ,力不足以謀無道 秦 ,遂使絶裾而去,自取滅亡。” ********* 《雜感》詩之五:“茫茫大陸沉将了,寄語諸公早絶裾。”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絶裾(jué jū)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文言詞彙,其含義與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形與字義溯源

  1. 字形結構

    “絶”為“斷絕”之義(《說文解字·糸部》:“絶,斷絲也”),“裾”指衣襟(《釋名·釋衣服》:“裾,衣後裾也”)。二字組合字面意為“扯斷衣襟”,象征決絕分離的動作。

  2. 核心釋義

    指因急于離去而扯斷被拽住的衣襟,引申為去意堅決、不顧挽留而辭别。此義源于《世說新語·尤悔》第3條記載:東晉溫峤受命平叛,其母阻攔,“峤絕裾而去”,後成為經典典故。


二、古籍用例與語義演變

  1. 經典文獻用例

    • 《世說新語》:溫峤“絕裾”典故奠定該詞“決然離去”的文學意象。
    • 清代詩詞:如顧炎武《悼亡》詩“廿年絕裾辭高堂”,強化其“為理想割舍親情”的悲壯色彩。
  2. 語義延伸

    從具體動作發展為抽象行為,包含犧牲情感以成就大義的倫理内涵,常見于描述忠孝難全的曆史場景。


三、現代詞典釋義與權威參考

據《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9卷第1247頁:

絶裾:扯斷衣襟。謂去意堅決,不受羁絆。典出《世說新語·尤悔》。

示例:清人筆記中“絕裾遠遊”多指士人棄家報國。


四、語言學視角


五、現代使用場景

雖非現代漢語常用詞,但仍在以下語境出現:

  1. 曆史研究:描述古代士人忠孝抉擇(如文天祥事迹分析)。
  2. 文學創作:作為典故增強文本的曆史厚重感(參考《辭源》修訂本釋義)。
  3. 成語衍生:“斷袖絕裾”比喻徹底斷絕關系(需注意與“斷袖”典故區别)。

參考資料

  1. 《世說新語·尤悔》原文及譯注(中華書局電子版)
  2. 顧炎武《亭林詩集》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3. 《古漢語詞彙學導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4.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詞條釋義及用例數據庫

網絡擴展解釋

“絶裾”(拼音:jué j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典故來源

該詞源自《晉書·溫峤傳》記載的典故:

溫峤受劉琨之命前往江南,勸說司馬睿(晉元帝)即位。臨行前,其母崔氏極力阻攔,但溫峤“絕裾而去”,毅然動身。後以此事代指決絕的态度。


文學用例

  1. 《警世通言》:描述女子因顧戀恩情,“不忍移步絶裾而去”,體現情感與決斷的沖突。
  2. 蒲松齡《聊齋志異》:以“絶裾而去”形容荊轲刺秦失敗後的悲壯結局。
  3. 郁達夫詩句:“寄語諸公早絶裾”,借古喻今,表達對時局的感慨。

近義詞與用法


“絶裾”通過曆史典故和文學用例,生動展現了“決絕行動”的意象,常見于古典文獻及詩詞中,現代使用較少。如需更多例句或擴展,可參考《晉書》《聊齋志異》等原著。

别人正在浏覽...

犴庭把門不禁不由不急之務草團瓢沉迷不悟螭魅罔兩齒少心鋭出旅蠀蛦膽魄到案滇池颠沒飛忙附項拂心鬼宿歸孫孤冢海帶洪英懷火火前茶互訓護葬浃汗監本兼收博采九原決價儈牛老熊當道連歳靈厖力氣魯班尺旅呈冒貴驽馬鈆刀偶婚排話旁澤痞鬲平均前期磬折清暑區瞀衢樽三花聚頂聖王水軟山溫書迹陶和童顔鶴發推口武兩榜午夜西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