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絶裾的意思、絶裾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絶裾的解释

断去衣襟。《晋书.温峤传》载:温峤受刘琨命至江南奉表劝司马睿即位。峤欲将命其母崔氏固止之峤绝裾而去。后即以"絶裾"表示去意坚决。

详细解释

断去衣襟。《晋书·温峤传》载: 温峤 受 刘琨 命,至 江 南,奉表劝 司马睿 即位。 峤 欲将命,其母 崔氏 固止之, 峤 绝裾而去。后即以“絶裾”表示去意坚决。《警世通言·宿香亭张浩遇莺莺》:“女子顾恋恩情,不忍移步絶裾而去。”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聂政》:“至於 荆軻 ,力不足以谋无道 秦 ,遂使絶裾而去,自取灭亡。” ********* 《杂感》诗之五:“茫茫大陆沉将了,寄语诸公早絶裾。”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絶裾(jué jū)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文言词汇,其含义与用法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形与字义溯源

  1. 字形结构

    “絶”为“断绝”之义(《说文解字·糸部》:“絶,断丝也”),“裾”指衣襟(《释名·释衣服》:“裾,衣后裾也”)。二字组合字面意为“扯断衣襟”,象征决绝分离的动作。

  2. 核心释义

    指因急于离去而扯断被拽住的衣襟,引申为去意坚决、不顾挽留而辞别。此义源于《世说新语·尤悔》第3条记载:东晋温峤受命平叛,其母阻拦,“峤绝裾而去”,后成为经典典故。


二、古籍用例与语义演变

  1. 经典文献用例

    • 《世说新语》:温峤“绝裾”典故奠定该词“决然离去”的文学意象。
    • 清代诗词:如顾炎武《悼亡》诗“廿年绝裾辞高堂”,强化其“为理想割舍亲情”的悲壮色彩。
  2. 语义延伸

    从具体动作发展为抽象行为,包含牺牲情感以成就大义的伦理内涵,常见于描述忠孝难全的历史场景。


三、现代词典释义与权威参考

据《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9卷第1247页:

絶裾:扯断衣襟。谓去意坚决,不受羁绊。典出《世说新语·尤悔》。

示例:清人笔记中“绝裾远游”多指士人弃家报国。


四、语言学视角


五、现代使用场景

虽非现代汉语常用词,但仍在以下语境出现:

  1. 历史研究:描述古代士人忠孝抉择(如文天祥事迹分析)。
  2. 文学创作:作为典故增强文本的历史厚重感(参考《辞源》修订本释义)。
  3. 成语衍生:“断袖绝裾”比喻彻底断绝关系(需注意与“断袖”典故区别)。

参考资料

  1. 《世说新语·尤悔》原文及译注(中华书局电子版)
  2. 顾炎武《亭林诗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3. 《古汉语词汇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词条释义及用例数据库

网络扩展解释

“絶裾”(拼音:jué jū)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典故来源

该词源自《晋书·温峤传》记载的典故:

温峤受刘琨之命前往江南,劝说司马睿(晋元帝)即位。临行前,其母崔氏极力阻拦,但温峤“绝裾而去”,毅然动身。后以此事代指决绝的态度。


文学用例

  1. 《警世通言》:描述女子因顾恋恩情,“不忍移步絶裾而去”,体现情感与决断的冲突。
  2. 蒲松龄《聊斋志异》:以“絶裾而去”形容荆轲刺秦失败后的悲壮结局。
  3. 郁达夫诗句:“寄语诸公早絶裾”,借古喻今,表达对时局的感慨。

近义词与用法


“絶裾”通过历史典故和文学用例,生动展现了“决绝行动”的意象,常见于古典文献及诗词中,现代使用较少。如需更多例句或扩展,可参考《晋书》《聊斋志异》等原著。

别人正在浏览...

表格避妖圈不可分窗格初晨登隆电气化铁路點青吊篮杜甫翻阅肥充非累荴露富年拊循浮月旰旰高言轧朋友革造贯头钱蛊祝酣欢见镪减退剪子掎角进驾金牛锦筝开厅空包弹泐蚀离蠥南衙腻友女甥滂沛偏宫披褐旗杆三夫成市虎三薰绳幅收贮说话人死沉四两红肉讼魁搜缉贪求无已天方教提劲撒野同笔研铜鍊微名文化生活狭庐险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