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從中撮合牛的買賣。 東漢 王君公 隱居,靠儈牛為生,後因用以泛指隱居生活。《後漢書·逸民傳·蓬萌》:“ 君公 遭亂獨不去,儈牛自隱。時人謂之論曰:‘避世墻東 王君公 ’。” 李賢 注:“儈謂平會兩家賣買之價。” 宋 陸遊 《秋稼漸登識喜》詩:“老翁自笑無它事,欲隱墻東學儈牛。”
“儈牛”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詞義
“儈牛”原指撮合牛的買賣交易,即作為中間人協調買賣雙方的價格并促成交易。其中“儈”(kuài)本意為“市儈”或“中介”,特指在市場中為買賣雙方牽線搭橋的行為。
曆史典故
該詞因東漢隱士王君公的事迹而被賦予引申義。據《後漢書·逸民傳》記載,王君公在亂世中選擇隱居,以“儈牛”為生,後人便用“儈牛”代指避世隱居的生活方式。唐代學者李賢對此注解:“儈謂平會兩家賣買之價”,進一步明确了其作為中介的職能。
文學引用
宋代詩人陸遊在《秋稼漸登識喜》中寫道:“欲隱牆東學儈牛”,借“儈牛”表達歸隱田園的願望,體現了該詞在文學中的象征意義。
現代使用
“儈牛”如今多見于古籍或文學作品中,日常使用較少,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中介”或“隱居”的雙重含義。如需更詳細考證,可查閱《後漢書》或相關詩詞注釋。
《儈牛》一詞是指商人或農民購買商品時用來調節價格的一種手法。它源于古代中國的農民經濟活動和商貿活動,其含義類似于現代漢語中的“砍價”。
《儈牛》這個詞共有兩個字。其中,“儈”的部首為“人”,共有8個筆畫;“牛”的部首為“牛”,共有4個筆畫。
《儈牛》一詞最早見于古代經濟文獻,例如《列子·湯問》:“湯告陸渙曰:‘胖賣之儈牛,今日易價一牢全;明日易價,亦一牢全。’”這裡的“胖賣之儈牛”指的是農民以各種手法調整牛的價格。
《儈牛》的繁體漢字為「賣牛」。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儈牛》一詞古時寫作「僩牛」。
1. 他去市場上儈牛,最終成功将價格降低了十分之一。
2. 農民使用各種手段儈牛,以期獲得更好的交易條件。
1. 儈商:指從事商業活動并善于砍價的商人。
2. 儈農:指善于談判、調整農産品價格的農民。
1. 砍價:指商人或消費者以降低價格而進行讨價還價的行為。
2. 讨價還價:指雙方通過交流、讨論達成價格協議的過程。
1. 高價:指較高的價格。
2. 定價:指對商品或服務确定的固定價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