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浃汗的意思、浃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浃汗的解釋

遍身出汗。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八》:“人入洞門,為熱氣所蒸,無不浹汗,有疾者輒愈。”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浃汗”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含義

“浃汗”讀作jiā hàn(注意“浃”不讀作jiá),形容汗水浸透全身、汗流浃背的狀态。其中:

二、詳細解釋

  1. 詞義:強調汗水大量滲出,浸透身體,通常用于描述因高溫、劇烈運動或緊張導緻的出汗情景。
  2. 語境:多用于文學或口語中,帶有誇張或生動的表達效果。例如明代徐弘祖《徐霞客遊記》中記載:“人入洞門,為熱氣所蒸,無不浃汗,有疾者辄愈。”。

三、使用場景

四、相關擴展

若需進一步了解“浃”字的演變或古籍用例,可參考《說文解字》或《荀子》相關解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浃汗》是什麼意思

《浃汗》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大量流汗。它描述了人體出汗非常多的情況,尤其是經過劇烈運動、勞動或受到高溫影響時。

拆分部首和筆畫

《浃汗》的拆分部首是“氵”和“汗”,其中“氵”是水的部首,表示與水相關,而“汗”則是漢字的本字,表示汗水。它的總筆畫數為11。

來源

《浃汗》最早出現在《易·震卦》:“震來虩虩,笑言啞啞,震驚百裡,不喪匕鬯。初登于天,後入于地。用時,柔。”其中的“不喪匕鬯,浃食”被解釋為“不喪匕鬯,於寤論,浃食也”。此處的“浃食”意味着“滿口食物”或“吃得滿腹”。後來,這個短語逐漸演變為“浃汗”,用來形容出汗非常多。

繁體

《浃汗》的繁體字為「浹汗」。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浃汗」曾被寫成「灑汗」或「浹汗」。在現代漢字的演變過程中,字形逐漸統一,變為今天的寫法「浃汗」。

例句

1. 太陽炎炎,他緊張地做着演講,不一會兒就浃汗如雨了。 2. 運動後,我整個人都浃汗了。

組詞

出汗、流汗、盜汗、冷汗、黃汗等。

近義詞

汗如雨下、汗流浃背、汗流浹背。

反義詞

止汗。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