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草團标 ”。圓形茅屋。 元 康進之 《李逵負荊》第一折:“一把火将你那草團瓢燒成為腐炭,盛酒甕摔做碎瓷甌。” 元 馬緻遠 《黃粱夢》第三折:“白茫茫雪迷山拽腳,淡濛濛霧鎖草團标。”《西遊記》第五六回:“老者即起身,着 沙僧 到後園裡拿兩個稻草,教他們在園中草團瓢内安歇。”《白雪遺音·八角鼓·遊學》:“皆因是,壽年高,住深山,草團瓢,不是僧來不是道。”
草團瓢是漢語中一個頗具古典意蘊的詞彙,特指用茅草或蒲草編織而成的圓形屋頂,尤指隱士或僧人所居的簡陋圓形草屋。其釋義可從以下三方面展開:
構詞溯源
“草”指茅草、蒲草等植物材料;“團”形容圓形、團狀;“瓢”本指剖開的葫蘆制成的舀水器具,因其半球形特征,引申為“覆蓋狀屋頂”。三者結合,形象描繪出以草編織、形如覆瓢的簡易居所。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9卷,第1281頁)
核心含義
指代圓形草頂屋舍,常見于山林隱逸或清修者的居所,強調其樸素、天然、遠離塵嚣的特性。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
隱逸文化的符號
在古典詩文中,“草團瓢”是隱士生活的标志性意象。如元代散曲“數間茅屋,一挂草團瓢”,凸顯安貧樂道、返璞歸真的精神追求。
來源:《全元散曲》(中華書局,1964年)
宗教修行的載體
佛教文獻中常見僧人“結草為庵”,如《五燈會元》載禅僧“栖草團瓢三十年”,象征清心寡欲的修行境界。
來源:《五燈會元》(中華書局,1984年)
《西遊記》中的具象呈現
第六十七回描寫孫悟空見“竹籬草舍”旁有“草團瓢”,特指樵夫避雨的圓形草亭,印證其遮風擋雨的實用功能。
來源:《西遊記》(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鍊接
詩詞中的意境化用
明代詩人高啟《題野人居》有“草團瓢倚翠微”,以“瓢”喻屋,賦予山居野趣以詩意美感。
來源:《高青丘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草團瓢”是一個漢語古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指圓形茅草屋,多為簡陋的臨時居所,常見于山野或鄉村。其名稱源于形狀(圓形如瓢)和材質(茅草搭建)。
曆史來源
文學引用
異名與寫法
現已不常見,主要用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的解讀。如需更多例證,可參考《北齊書》、元雜劇選段及《西遊記》相關章節。
闇當奧赜拜見錢白陵邦圖邊俎博換蒼鸆側聆傳發待扣大難不死,必有後福打下點將録定名筆頓卒惡浪餌糕紛委乖露骨突見敝蹇馬驕華醮祭膠庠鏡面技士獗豎抗原诳動郎舅浪人廉風離缺留步茂士渺無蹤影牧業旁搜牽持潛形谲迹輕車熟道撒鴨子山林文學山香梢兒神鑒水煙師鼠蹊四擾太清樓讨信玮瑰文化學文野武劇無趣遐幽绁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