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磬折的意思、磬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磬折的解釋

(1).彎腰。表示謙恭。《禮記·曲禮下》:“立則磬折垂佩。”《後漢書·馬援傳》:“ 述 鸞旗旄騎,警蹕就車,磬折而入。” 李賢 注:“磬折者,屈身如磬之曲折,敬也。” 唐 杜甫 《遣遇》詩:“磬折辭主人,開帆駕洪濤。”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一》:“是夕月明,餘步階上,仰見樹杪兩紅衣人向餘磬折拱揖,冉冉漸沒。” 章炳麟 《訄書·明獨》:“總是雜術也,以一身教鄉井,有賢不肖,或觵之,或撻之,或具染請之,皆磬折而願為之屍,父師之獨也。”

(2).猶言卑躬屈膝;受******。 清 周亮工 《庚子重九前四日闆屋欲雨》詩之十三:“展轉逢彼怒,磬折自心酸。” 章炳麟 《訄書·不加賦難》:“使八旗之無餉乾甲米,則歲節五百萬而赢。今幾十三萬萬矣。以是通商惠工而實軍府,何功之不成,而何師之不舉?其又磬折徒跣以承白人之頩怒也。”

(3).泛指人身、物體或自然形态曲折如磬。《周禮·考工記·韗人》:“為臯鼓,長尋有四尺,鼓四尺,倨句,磬折。” 鄭玄 注:“磬折,中曲之,不參正也。” 唐 杜元穎 《玉水記方流》詩:“鬥迴虹氣見,磬折紫光浮。” 宋 葉適 《寶谟閣待制知隆興府徐公墓志銘》:“異時 浦港 磬折以趨海。”《隱居通議·詩歌四》引 元 黃載 《鬥蟆圖詩》:“髯翁磬折目勝負,突眼老嫗探頭覷。”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語》卷三:“興至則喬裝揮麈,俯仰磬折,摹寫曲情。”

(4).形容聲音抑揚宛轉。《文選·潘嶽<笙賦>》:“訣厲悄切,又何磬折?” 李善 注:“磬折,言其聲若磬形之曲折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磬折”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豐富且多用于古代文獻或禮儀語境中,具體解釋如下:

1.謙恭的姿态

指彎腰如磬(古代石制打擊樂器,形狀曲折),表示恭敬或謙卑。這一用法常見于禮儀場合,例如《禮記·曲禮下》記載“立則磬折垂佩”,《後漢書·馬援傳》也提到“磬折而入”,李賢注稱“屈身如磬之曲折,敬也”。唐代杜甫《遣遇》詩中“磬折辭主人”同樣體現了這一含義。


2.卑躬屈膝或受屈辱

在特定語境中,可引申為被迫屈從或蒙受屈辱。例如清代周亮工的詩句“展轉逢彼怒,磬折自心酸”,以及章炳麟《訄書》中提到的“磬折徒跣以承白人之頩怒”,均暗含身處困境的無奈與屈辱感。


3.物體或自然形态的曲折

泛指事物形态如磬般彎曲。如《周禮·考工記》描述鼓的形态為“倨句,磬折”;唐代杜元穎的詩句“磬折紫光浮”則形容水波曲折的光影。


4.聲音的抑揚宛轉

少數文獻提到“磬折”可形容聲音的婉轉起伏,如和6指出其“形容聲音抑揚宛轉”,但這一用法較為罕見。


5.相關典故與複合詞

“簪筆磬折”是常見搭配,如《西門豹治邺》中“西門豹簪筆磬折,向河立待良久”,形容恭敬肅立的姿态。此外,“磬折”也被用于比喻文筆或藝術的高妙(如“簪筆磬折”形容書法文章精湛),但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磬折”的核心含義是“屈身示敬”,後衍生出形态曲折、聲音婉轉等引申義,多出現于曆史文獻或詩詞中。具體釋義需結合上下文,尤其需注意其在禮儀、形态、情感表達等不同維度的差異。

網絡擴展解釋二

《磬折》是什麼意思

《磬折》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璧鼓相互敲擊或鳴響。

拆分部首和筆畫

《磬折》的拆分部首為石(石頭),拆分筆畫為16畫。

來源

《磬折》這個詞最早出自《莊子·逍遙遊》,原文為“日月麗其微”,其中“磬折”指的是日月相互映照的美景。

繁體

《磬折》的繁體字為「磬折」,部首和筆畫都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磬折」的寫法并未發生太大變化,與現在所用的寫法基本相同。

例句

1. 他手中的石磬被輕輕一敲,發出悅耳的磬折聲。

2. 夜空中的星星猶如無數個磬折相互呼應。

組詞

陶磬、編磬、磬鈴、磬石。

近義詞

璧鼓、鞞韶。

反義詞

寂靜、沉默。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