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彎腰。表示謙恭。《禮記·曲禮下》:“立則磬折垂佩。”《後漢書·馬援傳》:“ 述 鸞旗旄騎,警蹕就車,磬折而入。” 李賢 注:“磬折者,屈身如磬之曲折,敬也。” 唐 杜甫 《遣遇》詩:“磬折辭主人,開帆駕洪濤。”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一》:“是夕月明,餘步階上,仰見樹杪兩紅衣人向餘磬折拱揖,冉冉漸沒。” 章炳麟 《訄書·明獨》:“總是雜術也,以一身教鄉井,有賢不肖,或觵之,或撻之,或具染請之,皆磬折而願為之屍,父師之獨也。”
(2).猶言卑躬屈膝;受******。 清 周亮工 《庚子重九前四日闆屋欲雨》詩之十三:“展轉逢彼怒,磬折自心酸。” 章炳麟 《訄書·不加賦難》:“使八旗之無餉乾甲米,則歲節五百萬而赢。今幾十三萬萬矣。以是通商惠工而實軍府,何功之不成,而何師之不舉?其又磬折徒跣以承白人之頩怒也。”
(3).泛指人身、物體或自然形态曲折如磬。《周禮·考工記·韗人》:“為臯鼓,長尋有四尺,鼓四尺,倨句,磬折。” 鄭玄 注:“磬折,中曲之,不參正也。” 唐 杜元穎 《玉水記方流》詩:“鬥迴虹氣見,磬折紫光浮。” 宋 葉適 《寶谟閣待制知隆興府徐公墓志銘》:“異時 浦港 磬折以趨海。”《隱居通議·詩歌四》引 元 黃載 《鬥蟆圖詩》:“髯翁磬折目勝負,突眼老嫗探頭覷。”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語》卷三:“興至則喬裝揮麈,俯仰磬折,摹寫曲情。”
(4).形容聲音抑揚宛轉。《文選·潘嶽<笙賦>》:“訣厲悄切,又何磬折?” 李善 注:“磬折,言其聲若磬形之曲折也。”
磬折(qìng zhé)是漢語中兼具器物形态與禮儀内涵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以下三方面展開:
一、器物本義 “磬”為古代石制打擊樂器,形如曲尺。《周禮·考工記》載“磬氏為磬,倨句一矩有半”,指磬體彎曲角度為直角(90度)的三分之二,即135度。這種特殊彎曲形态即稱“磬折”,《漢語大詞典》引《禮記·樂記》“磬以立辨”鄭玄注,強調其作為禮器所承載的聲律規範。
二、禮儀引申 古代禮儀中,磬折特指身體前傾如磬形的高度禮節。《辭源》釋為“屈身如磬,表示恭敬”,《史記·滑稽列傳》載淳于髡“磬折而立”,即保持腰部彎曲約135度的躬身姿态,較揖禮更為謙卑。此形态常見于臣子面君、祭祀等重要場合,體現尊卑秩序。
三、曆史流變 漢代《說文解字》釋“磬”時着重其“樂石”本質,而魏晉曹植《箜篌引》“謙謙君子德,磬折欲何求”已将之抽象為道德象征。至清代段玉裁注《說文》,更引申指器物與人體的各種適度彎曲狀态,詞義完成從具體到抽象的語義擴展。
“磬折”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豐富且多用于古代文獻或禮儀語境中,具體解釋如下:
指彎腰如磬(古代石制打擊樂器,形狀曲折),表示恭敬或謙卑。這一用法常見于禮儀場合,例如《禮記·曲禮下》記載“立則磬折垂佩”,《後漢書·馬援傳》也提到“磬折而入”,李賢注稱“屈身如磬之曲折,敬也”。唐代杜甫《遣遇》詩中“磬折辭主人”同樣體現了這一含義。
在特定語境中,可引申為被迫屈從或蒙受屈辱。例如清代周亮工的詩句“展轉逢彼怒,磬折自心酸”,以及章炳麟《訄書》中提到的“磬折徒跣以承白人之頩怒”,均暗含身處困境的無奈與屈辱感。
泛指事物形态如磬般彎曲。如《周禮·考工記》描述鼓的形态為“倨句,磬折”;唐代杜元穎的詩句“磬折紫光浮”則形容水波曲折的光影。
少數文獻提到“磬折”可形容聲音的婉轉起伏,如和6指出其“形容聲音抑揚宛轉”,但這一用法較為罕見。
“簪筆磬折”是常見搭配,如《西門豹治邺》中“西門豹簪筆磬折,向河立待良久”,形容恭敬肅立的姿态。此外,“磬折”也被用于比喻文筆或藝術的高妙(如“簪筆磬折”形容書法文章精湛),但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磬折”的核心含義是“屈身示敬”,後衍生出形态曲折、聲音婉轉等引申義,多出現于曆史文獻或詩詞中。具體釋義需結合上下文,尤其需注意其在禮儀、形态、情感表達等不同維度的差異。
百化拜金蠶蟻朝打暮罵蠢蠢戢戢除數粗豪翠袖佃人東不拉遁迹空門二宋防身飛文染翰豐實富賈浮疏高步闊視溝猶瞀儒關原還辟迒蹄降播降顔屈體驚慮金善寶金飔寄韻涓注舉錯郡寮君子蘭空壁林臯落簪祿饩悶頭陪貳萍浏醴起義疲弱其高漆緑衢關羣雌粥粥牲牲生子神說鬼話熟擣水過地皮濕頭胎穨壞拖天掃地唾涎萬方五傳吳羊下湖想聞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