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舉報的意思、舉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舉報的解釋

(1).上報。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教養·禮耆德》:“擇本鄉年八十以上,素有德行,從公确實舉報。”

(2).檢舉,報告。如:建立舉報制度。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舉報(jǔbào)作為漢語常用詞,其核心含義指向公民或組織向有關部門揭露、檢舉違法違規或不當行為的行為。以下從詞典釋義、語義演變及法律語境三方面進行權威解析:


一、權威詞典釋義

  1.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定義舉報為「向有關單位檢舉報告(壞人壞事)」,強調其社會監督功能,通常針對違法、違紀或違反公序良俗的行為。該釋義突出舉報的「揭露性」與「公益性」。

    例:舉報貪污受賄行為。

  2. 《辭海》(第七版)

    補充說明舉報需「通過法定渠道提交證據」,隱含程式合法性要求,并擴展至對「危害公共利益事件」的檢舉範疇,如環境污染、食品安全問題等。


二、語義構成與演變


三、法律語境中的特殊含義

依據《刑事訴訟法》及《紀檢監察機關處理檢舉控告工作規則》:

  1. 實名性要求:法律鼓勵實名舉報并提供證據,對誣告行為明确追責條款;
  2. 受理主體:需向有管轄權的機關(如監察委、公安機關、平台監管方)提交;
  3. 權利保障:舉報人享有信息保密及人身安全保護的權利。

引用來源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016.
  2. 夏征農, 陳至立主編. 《辭海》(第七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0.
  3. 劉紅嬰. 《法律語言學》(第三版).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21.

網絡擴展解釋

根據相關法律定義及實務解析,“舉報”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依法向國家機關或相關部門檢舉、揭發違法違紀或犯罪行為的行為。以下是具體解釋:

一、核心定義

舉報是行使監督權的體現,主體不限于直接利益受損者,其核心目的是維護公共利益或法律秩序。例如,發現商家銷售僞劣商品但未直接購買該商品的消費者仍可舉報,這屬于公益性質。

二、與投訴的區别

  1. 目的不同:舉報側重揭露違法行為(無論是否涉及自身權益),而投訴以維護個人權益為核心。
  2. 受理範圍:舉報可向司法機關、行政機關等多部門提出;投訴通常針對特定行政機關處理争議。
  3. 法律效果:舉報可能啟動刑事或行政處罰程式,投訴則主要觸發民事争議調解或行政處理。

三、法律依據

四、分類與意義

  1. 公益性舉報:與舉報人無直接利害關系,如揭發企業污染環境。
  2. 涉己性舉報:在維護自身權益時附帶揭露違法行為,如消費者投訴商家欺詐時舉報其違法經營。
  3. 實名舉報優勢:便于調查取證、反饋結果,并體現舉報人責任意識。

五、注意事項

如需進一步了解舉報流程或具體案例,可參考《市場監督管理投訴舉報處理暫行辦法》等法規。

别人正在浏覽...

裨輔冰棒不承望慘咽擦西觸意達宦丹圖抵抗都郛敦心泛遊腐乳負錫格祀共遞貢高共同訴訟貫緯孤鬼寒匏鶴困雞群後臉兒呼噜噜火飯湖湘姣孋精騎進禮筋膂禁生吉問芰制蹶張士隽造鞠子來葉老天爺綠化蜜醴能寒牛飲女流偏出劈腳跟溥天同慶啓扃清人擎天柱沈迹十圍石州霜栗水府蘇複娑羅綿陶體頑瞽衛霍蟹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