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 舜 父 瞽叟 。語出《書·堯典》:“ 瞽 子,父頑,母嚚, 象 傲。” 孔 傳:“無目曰瞽, 舜 父有目,不能分别好惡,故時人謂之瞽,配字曰瞍,瞍,無目之稱。” 三國 魏 曹植 《帝舜贊》:“克協 頑瞽 ,應 唐 莅政。”
“頑瞽”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詞彙,其解釋可從曆史典故和現代引申義兩方面展開:
指舜父瞽叟
根據《尚書·堯典》記載,舜的父親被稱為“瞽叟”(“瞽子,父頑,母嚚,象傲”)。其中“瞽”原指盲人,但舜父并非生理盲,而是因“不能分别好惡”,被時人諷刺為“瞽”()。孔傳進一步解釋:“瞍,無目之稱”,說明“瞽”在此處隱喻其愚昧、不辨是非的性格特點()。
典故中的性格特質
舜父以“頑”(固執、愚鈍)著稱,與“瞽”(盲目、愚昧)結合,形成了對偏執無知者的典型描述。這一用法多見于古籍,強調對人物品性的批判()。
現代含義
作為成語,“頑瞽”形容人固執己見且愚昧無知,特指“不願聽從勸告、思想狹隘”的行為()。例如:“他頑瞽不化,終緻失敗。”
構詞解析
如需更多例證,可參考《尚書》原文或成語詞典()。
《頑瞽》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指頑固、頑皮。
《頑瞽》的拆分部首是“目”和“瞳”,其中“目”通常表示與眼睛有關,而“瞳”則表示瞳孔。
從筆畫上來看,”頑“共有13畫,”瞽“共有15畫。
《頑瞽》一詞起源于古代漢語,其中的“頑”和“瞽”都是描述人的特點或行為。頑皮、頑固不化的意思是指一個人或事物難以改變或固執,而“瞽瞍”則指失明的人。
《頑瞽》的繁體字是「頑瞽」。
在古代漢字中,頑瞽并非作為一個整體的詞語出現。根據古代字典記載, 頑字的古代形态有的會以「桓纂」(huan zuan)表示;而瞽字的古代形态會使用「目遘」(mu gou)來表示。
1. 這個孩子真頑瞽,永遠聽不進去别人的勸告。
2. 他的堅持讓人覺得他是一個頑瞽之徒。
3. 這個小貓淘氣得像個頑瞽。
1. 頑固:指某人堅持己見,不易改變。
2. 頑皮:形容孩子或小動物活潑、調皮,喜歡玩耍。
3. 頑抗:指抵抗或反抗而不屈服。
1. 頑劣:形容一個人性格惡劣、難以為善。
2. 頑固:指一個人或事物堅持己見,不容易改變。
1. 聰明:與頑瞽相對的,描述一個人機敏、明智、反應靈活。
2. 明亮:形容物體光線充足、光彩奪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