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格祀的意思、格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格祀的解釋

古代祀求六氣和順的祭禮。《尚書大傳》卷三:“六沴之禮,散齊七日,緻齊新器絜祀用赤黍,三日之朝,于中庭祀四方,從東方始,卒于北方,其祀禮曰格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格祀"是一個相對生僻的古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古代文獻中,特指一種莊重、合乎禮制的祭祀活動。其核心含義可拆解為以下三方面:

  1. 合乎法度的祭祀

    • "格"在此處取"法式、标準"之義(《說文解字》:格,木長貌。引申為法式、标準)。"祀"即祭祀。
    • "格祀"指嚴格遵循禮法規範進行的祭祀儀式,強調其儀軌的端正與規範性。它區别于隨意或不合禮制的祭祀行為。例如《禮記·祭統》強調祭祀需"盡其悫而信焉",即要求虔誠且合乎禮制,可視為"格祀"的精神體現。
  2. 感通神靈的祭祀

    • "格"亦有"來至"、"感通"之意(《尚書·說命下》:"格于皇天")。"格祀"指通過莊重、誠敬的儀式,使祭祀者的心意能夠上達、感通神靈或祖先,以期獲得福佑或回應。這層含義強調了祭祀的溝通功能與神聖性。鄭玄在注釋《禮記》相關篇章時,常強調祭祀中"交于神明"的重要性,此即"格祀"追求的境界。
  3. 受福之祭(引申義)

    • 在特定語境下,尤其結合鄭玄等經學家的注釋,"格"有時被解釋為"嘏"(gǔ)的假借字。"嘏"意為"福",特指祭祀時神靈(或代表神靈的主祭者)向參與祭祀者賜福的儀式或祝福辭(《禮記·禮運》:"修其祝嘏")。
    • 因此,"格祀"有時可引申理解為"受福之祭",即指在祭祀中接受神靈賜福的環節或整個旨在祈求并接受福佑的祭祀活動。鄭玄在《禮記注》中多次提及"嘏"禮,如《祭統》注雲:"嘏,長也,謂以主人之辭緻福于主人也。" 此解雖非"格祀"最通用的本義,但在特定文獻注釋中可見。

"格祀"主要指合乎禮法規範、旨在感通神靈或祖先的莊重祭祀儀式。其核心在于祭祀活動的規範性(格)與溝通神聖的目的性(格)。在經學家的注解傳統中,有時也特指祭祀中接受神靈賜福(嘏)的部分或含義。

引用參考:

網絡擴展解釋

“格祀”是古代一種祈求六氣(指自然界的六種氣象或元素)和順的祭祀禮儀,主要目的是通過特定儀式調和自然力量,以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根據《尚書大傳》記載,格祀屬于“六沴之禮”的一部分,需通過嚴格的齋戒、潔淨祭器及特定流程完成祭祀。其核心目的是通過儀式調和“六氣”,即古代認為影響自然與人事的六種氣象或元素(具體所指因文獻不同可能略有差異,如陰、陽、風、雨、晦、明等)。

  2. 祭祀流程與要求

    • 齋戒準備:祭祀前需進行七日“散齊”(初步齋戒)和三日的“緻齊”(深度齋戒),期間需保持身心潔淨。
    • 祭品與方位:使用赤黍(紅色黍米)作為祭品,并在庭院中按方位順序祭祀,從東方開始,至北方結束。
  3. 文化意義
    格祀反映了古人對自然力量的敬畏與調和觀念,屬于早期天人感應思想的體現。通過規範化的禮儀,古人試圖建立與自然界的和諧關系,以保障農業和社會穩定。

如需進一步了解“六氣”的具體内涵或相關古籍記載,可參考《尚書大傳》等文獻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阿鹹稗官詞寶玦備安錢徧愛長雲炒菜巢南乘間伺隙逞私帶仗左右蕩海拔山淡話凋瘁焚研夫妻船高撥子各支支嘩眩蕙畹惛惛罔罔火輪三昧簡澁浃髓淪膚脊皮疾人濟如疾俗計賺快刀斬麻恇擾濫獄牢落羸惙晾花信離宮别館留用納級年衰歲暮泥丸皮弁霹靂琴品詞裒會茕懷戚畹滲濑沈遊世雠屍圖食言松社歲貢陶煦挑選頭門透熟危主限約諧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