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遍天下的人一同歡慶。《三國志·魏志·郭淮傳》:“今溥天同慶,而卿最留遲,何也?” 宋 蘇轼 《徐州賀河平表》:“蓋天助有德而非人功,振古所無,溥天同慶。”
“溥天同慶”的詳細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該成語讀作pǔ tiān tóng qìng,意為“遍天下的人一同歡慶”,形容舉國或全民共同慶祝的盛大場景。其核心含義與“普天同慶”相同,但“溥”字更強調普遍性。
出處與典故
最早見于《三國志·魏志·郭淮傳》中郭淮與魏文帝的對話:“今溥天同慶而卿最留遲,何也?”(如今天下同慶,你卻來得最晚,為何?)。部分資料誤引《漢書》光武帝故事,實為訛傳。
用法與結構
示例與延伸
宋代蘇轼在《徐州賀河平表》中曾用此詞:“蓋天助有德而非人功,振古所無,溥天同慶。”,體現其文學應用場景。
注意
現代語境中,“普天同慶”使用更廣泛,而“溥天同慶”因“溥”字生僻,多見于古籍或特定引用場景。
《溥天同慶》這個詞是漢語中的成語,意思是“天下萬物都同慶賀”。它表達了大喜之事,寓意着萬衆一心,皆慶祝同樂的美好場景。
《溥天同慶》的拆分部首是“水”和“八”,部首為“水”的筆畫數為4,部首為“八”的筆畫數為2。
《溥天同慶》這個成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史記·曹刿列傳》。故事發生在公元前202年,在戰國時期秦與趙交戰之際,大雨連綿,秦軍無法渡過河流。趙國将領曹刿提出了建議,希望秦趙兩國同慶祝賀,以示秩序井然、和平共處。這一建議經過傳達後得到了趙王的贊同,最終使戰争得到了和平解決。
《溥天同慶》的繁體字為“潽天同慶”。
在古時,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區别。《溥天同慶》的古時漢字寫法為“暴天同慶”。
1. 國家慶典上,人民群衆舉國同慶,共同慶賀國家的繁榮富強。
2. 溥天同慶的景象出現在我們眼前,所有人都放下了心中的煩惱,沉浸在喜悅之中。
1. 溥日同光:意為國家長治久安。
2. 天下太平:意為世界萬物和平安甯。
3. 同心協力:意為衆人一心,共同努力。
4. 共慶佳節:意為共同歡慶美好的節日。
1. 同樂共歡:意思相似,形容共同歡慶。
2. 正月十五:指農曆正月十五日,也是中國的元宵節,是人們共同慶祝的節日。
1. 異口同聲:意為衆口一詞,同聲齊唱。
2. 各奔前程:意為各自追求不同的目标,不再一起慶祝或合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