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錫的意思、負錫的詳細解釋
負錫的解釋
手持禅杖。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景明寺》:“名僧德衆,負錫為羣,信徒法侶,持花成藪。” 周祖谟 注:“錫者,錫杖也。” 明 如惺 《應天栖霞寺沙門釋真節傳》:“久之,負錫南還 金陵 ,出主 攝山 栖霞 。”
詞語分解
- 負的解釋 負 (負) ù 馱,背(坕 ):負米。負疚。負重。如釋重負。負荊請罪。 擔任:擔負。負責。負累(噄 )。負罪。負荷。忍辱負重。身負重任。 仗恃,依靠:負隅頑抗。自負(自以為了不起)。 遭受:負傷。負屈
- 錫的解釋 錫 (錫) ī 一種金屬元素,銀白色,質軟,富延展性:焊錫。錫礦。錫石。錫紙。錫箔。 賞賜:錫命。錫赉。 姓。 筆畫數:; 部首:钅;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負錫”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fù xī,其核心含義為手持禅杖,多用于描述僧人的行為或形象。以下從詞義、詞源及文獻用例等方面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
基本含義
“負”在此處指手持、攜帶,而非常見的“背負”之意(如提到“負”有“抱恃”的引申義);“錫”特指佛教僧侶所用的錫杖(一種帶有金屬環的禅杖,行走時可發出聲響)。因此,“負錫”字面意為手持錫杖,常見于僧人雲遊或修行時的形象描述。
-
文化背景
錫杖是佛教法器之一,象征僧人的身份與戒律。手持錫杖的僧人往往與雲遊、傳法或修行相關,故“負錫”一詞多用于宗教或文學語境中。
二、文獻用例
該詞在曆史文獻中多次出現,例如:
- 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景明寺》記載:“名僧德衆,負錫為羣,信徒法侶,持花成藪。”
此句描繪了高僧手持錫杖聚集,信徒持花供養的場景。
- 明代如惺《應天栖霞寺沙門釋真節傳》提到:“久之,負錫南還金陵,出主攝山栖霞。”
描述僧人持錫杖南歸并主持寺院的事迹。
三、詞源與演變
“負錫”屬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古典文獻或佛教相關文本。其結構為動賓短語(“負”+“錫”),通過借代手法指代僧侶的特定行為,體現了漢語詞彙的簡潔性與意象化特征。
四、總結
“負錫”一詞生動刻畫了僧人手持錫杖的形象,既具宗教象征意義,又承載了古代文學中對僧侶生活的描寫。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洛陽伽藍記》等古籍或佛教文化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負錫(fù xī)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背負重擔、承擔艱難。下面是負錫的相關信息:
1. 拆分部首和筆畫:負錫由貝部和金部組成,拆分後的部首分别是貝和金。負錫一共有12畫。
2. 來源:負錫是一個文言詞語,出自《左傳·昭公元年》:“凡負錫徒、百金祿。正月依百一金祿。”意為背負重擔的人,一年得到百金的俸祿。
3. 繁體字:負錫(fù xī)。
4.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中,負錫的寫法有所變化。負字的古代寫法包括“負”和“負”,而錫字古代寫法為“錫”和“⾦”。
5. 例句:他一直負錫奔波在外,為了家人付出了很多辛勞。
其他信息包括:
- 組詞:負重、負責、負擔、負荊請罪。
- 近義詞:背負、扛、擔當。
- 反義詞:解脫、輕松、無擔當。
希望以上信息能夠滿足你的需求,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告訴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