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負錫的意思、負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負錫的解釋

手持禅杖。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景明寺》:“名僧德衆,負錫為羣,信徒法侶,持花成藪。” 周祖谟 注:“錫者,錫杖也。” 明 如惺 《應天栖霞寺沙門釋真節傳》:“久之,負錫南還 金陵 ,出主 攝山 栖霞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負錫”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fù xī,其核心含義為手持禅杖,多用于描述僧人的行為或形象。以下從詞義、詞源及文獻用例等方面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1. 基本含義
    “負”在此處指手持、攜帶,而非常見的“背負”之意(如提到“負”有“抱恃”的引申義);“錫”特指佛教僧侶所用的錫杖(一種帶有金屬環的禅杖,行走時可發出聲響)。因此,“負錫”字面意為手持錫杖,常見于僧人雲遊或修行時的形象描述。

  2. 文化背景
    錫杖是佛教法器之一,象征僧人的身份與戒律。手持錫杖的僧人往往與雲遊、傳法或修行相關,故“負錫”一詞多用于宗教或文學語境中。


二、文獻用例

該詞在曆史文獻中多次出現,例如:


三、詞源與演變

“負錫”屬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古典文獻或佛教相關文本。其結構為動賓短語(“負”+“錫”),通過借代手法指代僧侶的特定行為,體現了漢語詞彙的簡潔性與意象化特征。


四、總結

“負錫”一詞生動刻畫了僧人手持錫杖的形象,既具宗教象征意義,又承載了古代文學中對僧侶生活的描寫。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洛陽伽藍記》等古籍或佛教文化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負錫(fù xī)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背負重擔、承擔艱難。下面是負錫的相關信息: 1. 拆分部首和筆畫:負錫由貝部和金部組成,拆分後的部首分别是貝和金。負錫一共有12畫。 2. 來源:負錫是一個文言詞語,出自《左傳·昭公元年》:“凡負錫徒、百金祿。正月依百一金祿。”意為背負重擔的人,一年得到百金的俸祿。 3. 繁體字:負錫(fù xī)。 4.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中,負錫的寫法有所變化。負字的古代寫法包括“負”和“負”,而錫字古代寫法為“錫”和“⾦”。 5. 例句:他一直負錫奔波在外,為了家人付出了很多辛勞。 其他信息包括: - 組詞:負重、負責、負擔、負荊請罪。 - 近義詞:背負、扛、擔當。 - 反義詞:解脫、輕松、無擔當。 希望以上信息能夠滿足你的需求,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告訴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