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举报的意思、举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举报的解释

(1).上报。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教养·礼耆德》:“择本乡年八十以上,素有德行,从公确实举报。”

(2).检举,报告。如:建立举报制度。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举报(jǔbào)作为汉语常用词,其核心含义指向公民或组织向有关部门揭露、检举违法违规或不当行为的行为。以下从词典释义、语义演变及法律语境三方面进行权威解析:


一、权威词典释义

  1.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定义举报为「向有关单位检举报告(坏人坏事)」,强调其社会监督功能,通常针对违法、违纪或违反公序良俗的行为。该释义突出举报的「揭露性」与「公益性」。

    例:举报贪污受贿行为。

  2. 《辞海》(第七版)

    补充说明举报需「通过法定渠道提交证据」,隐含程序合法性要求,并扩展至对「危害公共利益事件」的检举范畴,如环境污染、食品安全问题等。


二、语义构成与演变


三、法律语境中的特殊含义

依据《刑事诉讼法》及《纪检监察机关处理检举控告工作规则》:

  1. 实名性要求:法律鼓励实名举报并提供证据,对诬告行为明确追责条款;
  2. 受理主体:需向有管辖权的机关(如监察委、公安机关、平台监管方)提交;
  3. 权利保障:举报人享有信息保密及人身安全保护的权利。

引用来源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2016.
  2. 夏征农, 陈至立主编. 《辞海》(第七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0.
  3. 刘红婴. 《法律语言学》(第三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网络扩展解释

根据相关法律定义及实务解析,“举报”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依法向国家机关或相关部门检举、揭发违法违纪或犯罪行为的行为。以下是具体解释:

一、核心定义

举报是行使监督权的体现,主体不限于直接利益受损者,其核心目的是维护公共利益或法律秩序。例如,发现商家销售伪劣商品但未直接购买该商品的消费者仍可举报,这属于公益性质。

二、与投诉的区别

  1. 目的不同:举报侧重揭露违法行为(无论是否涉及自身权益),而投诉以维护个人权益为核心。
  2. 受理范围:举报可向司法机关、行政机关等多部门提出;投诉通常针对特定行政机关处理争议。
  3. 法律效果:举报可能启动刑事或行政处罚程序,投诉则主要触发民事争议调解或行政处理。

三、法律依据

四、分类与意义

  1. 公益性举报:与举报人无直接利害关系,如揭发企业污染环境。
  2. 涉己性举报:在维护自身权益时附带揭露违法行为,如消费者投诉商家欺诈时举报其违法经营。
  3. 实名举报优势:便于调查取证、反馈结果,并体现举报人责任意识。

五、注意事项

如需进一步了解举报流程或具体案例,可参考《市场监督管理投诉举报处理暂行办法》等法规。

别人正在浏览...

背带裙碑诔冲管冲心打乐丹帷梵襟茷骩观国贯综寡信海澳旱麓寒松花明柳暗缰系矫诏嘉藻姬公惊恍金镂唧筒鸠槃荼久习卡借刻薄寡恩枯槐聚蚁量忖连旂连钱荇离本邻曲虑无麦穟明爽鸟穷则啄皮船破浪乘风蜷伏覰探瑞锦入幕失桂失黏试帖诗鼠狗辈水流花谢水鸭私门俗主逃疟贴零文性文砖务实寤思乌眼鸡侠陛仙令暇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