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芰制的意思、芰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芰制的解釋

《楚辭·離騷》:“製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後以“芰製”指隱居者的服裝。 南朝 齊 孔稚珪 《北山移文》:“焚芰製而裂荷衣,抗塵容而走俗狀。”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芰制”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1. 拼音與基本釋義
    拼音為jì zhì,本義指用菱葉(芰荷)制作的衣裳。其中“芰”指菱角,屬水生植物,常見于古詩詞中,如“芰荷香噴連雲閣”。

  2. 引申義與象征
    該詞源自屈原《離騷》的“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以芰荷為衣象征高潔品格,後引申為隱士的服裝,代表超脫世俗、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

  3. 文學化用與反諷
    南朝孔稚珪在《北山移文》中寫道“焚芰制而裂荷衣,抗塵容而走俗狀”,通過焚燒芰制衣裳的意象,諷刺假隱士抛棄隱居身份、投身俗世的行為。

  4. 綜合釋義
    “芰制”既是具體服飾的描寫,也是文化符號,承載了古代文人隱逸的理想,常見于詩詞賦文中,用以表達對高潔人格的追求或對趨炎附勢的批判。

  5. 相關詞彙
    近義詞包括“荷衣”“薜荔衣”等,均以植物為衣代指隱士;反義詞如“塵服”“官袍”,象征世俗身份(參考)。

網絡擴展解釋二

《芰制》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芰制》(jí zhì)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用芰草編織和制作的物品。

拆分部首和筆畫

《芰制》的部首為艸(草字頭),總共有6個筆畫。

來源

《芰制》一詞源于古代,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邶風·靜女》一篇中:“芰之承之,芾其魚之。”其中的“芰”指的就是芰草編制的用具。

繁體

《芰制》的繁體字為「薺製」。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芰草的字形與現代相比有所差異。古代的芰草字形更加象征性,細節部分往往并不明确,主要是通過整體的草風格來表示。

例句

1. 她用芰制的籃子采摘了一籃新鮮的草莓。
2. 這個芰制的帽子非常輕便,適合夏天戴。

組詞

1. 芰草(jí cǎo):用于編織的草材料。
2. 制品(zhì pǐn):經過加工制作的産品。
3. 芰草帽(jí cǎo mào):用芰草制作的帽子。

近義詞

芰制的近義詞有:草編、草制、草制品。

反義詞

芰制的反義詞可以是非草制的、非編制的、非芰草的。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