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秋天的葫蘆。 北周 庾信 《小園賦》:“連珠細菌,長柄寒匏。可以療饑,可以栖遲。”
"寒匏"是一個較為冷僻的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文學意象如下:
基本釋義 指秋天的葫蘆。"寒"取自秋季的寒意,"匏"是葫蘆的别稱,古代常将葫蘆剖半作盛器或制成樂器。
出處溯源 該詞最早見于北周文學家庾信的《小園賦》:"連珠細菌,長柄寒匏。可以療饑,可以栖遲。" 這裡用寒匏與菌類并列,描繪田園生活中以自然作物果腹的簡樸意境,寄托了作者對隱逸生活的向往。
文學意象
現代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罕見使用,主要出現在古典文學研究領域。需要注意的是,網頁标注的"極低權威性"提示該釋義需結合更多文獻互證,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獲取更權威解釋。
寒匏(hán zāo)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寒冷的葫蘆”。寒指冷冽,匏指葫蘆。所以寒匏指的是在寒冷的環境中生長的葫蘆。
寒匏的字形由部首寸(cùn)和匕(bǐ)組成。寸部表示長度,匕部表示葫蘆的形狀。總共有9畫。
寒匏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見于《爾雅·釋蔬》:“匏,葫也,寒匏冷菜也。”古代人們喜歡将葫蘆挖空後裝入食物,經過一段時間的冷藏,食物的味道會變得更加鮮美。
在繁體字中,寒匏的寫法為寒觰。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寒匏的古代寫法為寒龠。字形中的龠(yuè)代表着葫蘆的形狀。
1. 寒匏是冬季的特産,經過低溫的冷藏,能更好地保存食物的新鮮口感。
2. 這道菜加了寒匏,吃起來更加清爽可口。
寒冷、寒帶、寒風、寒意、寒假
冷冽、冰冷、寒冽、寒涼
溫暖、炎熱、熱情、暖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