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箫笳的意思、箫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箫笳的解釋

管樂器名。笳即胡笳。 三國 魏 曹植 《與吳季重書》:“若夫觴酌淩波於前,簫笳發音於後。” 唐 盧綸 《送張郎中還蜀歌》:“須臾醉起簫笳發,空見紅旌入白雲。” 宋 蘇舜欽 《遊南内九龍宮》詩:“簫笳疊終日,旌仗展無窮。”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箫笳"是古代兩種管樂器的合稱,具體解釋如下:

一、詞義解析 箫笳由兩種樂器組成:

  1. 箫:單管豎吹的竹制樂器,音色清幽,常用于獨奏或合奏。早期的排箫由多根竹管排列組成,後發展為單管洞箫。
  2. 笳(胡笳):起源于西北遊牧民族的雙簧管樂器,漢代傳入中原,形似筚篥,早期用卷蘆葉制成,後發展為竹制帶簧片的結構。

二、曆史文獻記載 該詞最早見于三國時期曹植《與吳季重書》:"簫笳發音於後",唐代盧綸詩句"須臾醉起箫笳發"、宋代蘇舜欽"簫笳疊終日"等文獻均有記載。

三、音樂特征 兩種樂器常配合使用,形成特殊音效: • 箫聲悠遠空靈 • 笳聲蒼涼渾厚 這種組合常見于古代宮廷雅樂和邊塞軍樂,既能表現清雅意境,又能營造悲壯氛圍。

四、文化關聯 笳的特殊音色催生了著名琴曲《胡笳十八拍》,相傳為蔡文姬所作,成為古代音樂文學的重要題材。

網絡擴展解釋二

箫笳

《箫笳》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分為“箫”和“笳”。

部首是指一個漢字的主要部分,它可以用來幫助查找字典和學習字形。其中,“箫”的部首是“竹”(zhú),而“笳”的部首是“竹”(zhú)。

筆畫是指一個漢字的基本筆畫數目和順序。根據漢字書寫規範,“箫”這個字由11個筆畫組成,而“笳”這個字由11個筆畫組成。

《箫笳》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音樂樂器。箫和笳都是古代的吹奏樂器,箫是一種長的竹管樂器,笳則是一種短的竹管樂器。

在繁體字中,“箫”和“笳”的寫法與簡體字相似,隻是筆畫形狀稍微有所不同。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有些字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箫”在古代常使用“蕭”來代替,而“笳”則常使用“筴”來代替。這些變體的出現主要是由于漢字演變過程中的變化。

以下是一些例句,用來展示“箫笳”這個詞的使用情況:

1. 他技藝精湛地吹奏着箫笳,引來了衆多觀衆的贊賞。

2. 這首曲子以箫笳為主旋律,給人一種甯靜和舒適的感覺。

組詞:吹箫、樂笳、箫聲、笳韻。

近義詞:箫笙(xiāo shēng)、笳薨(jiā hōng)。

反義詞:笛子、簧笛。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