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 代對官員考察後記載官員政績的簿冊。 明 趙南星 《再複吳給事訪冊疏》:“今奉旨再查得訪冊之事,原非定自令甲,顧部中相傳,則已久矣。往時京察年分,本部堂上官委之司官,司官将六年内應該考察官員,親自書寫職名單,密託吏科都給事中、 河南道 掌道禦史二臣,共為咨訪,回報堂官,以故不自列名,此訪單意也。 隆慶 以後,乃有刻闆訪冊,以使博訪。”
"訪冊"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構詞法和語義演化兩個層面解析:
一、詞源構成 "訪"字在《說文解字》中釋義為"泛問也",本義指廣泛征詢,後引申出探問、查證之意(《漢語大字典》電子版,2010)。"冊"字甲骨文象形書簡之編聯,《爾雅·釋器》注"簡謂之畢,連編之謂之冊",原指編連成卷的文書,後泛指登記簿籍(《古文字譜系疏證》,商務印書館,2007)。
二、語義特征 該詞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雖未單獨立目,但結合文獻用例可見其雙重語義:
三、語用演變 20世紀以來,隨着行政文書的規範化,"訪冊"作為專業術語主要保留在方志編纂領域。當代《中國地方志辭典》(黃山書社,1986)将其定義為"修志過程中形成的原始采訪記錄",與"長編""底稿"構成方志文獻的三級形态。
(本文釋義參考《漢語大字典》《爾雅注疏》《中國地方志辭典》等權威辭書,曆史文獻引證源自《四庫全書》電子版及中華書局點校本)
“訪冊”是一個具有曆史背景的詞彙,其含義需結合不同來源綜合解析:
一、核心含義
根據高權威性來源(、、),訪冊主要指明代對官員考察後記載政績的官方簿冊。具體特點包括:
二、其他解釋補充
部分詞典(如)将“訪冊”解釋為成語,意為“查閱古籍文獻”,強調對曆史資料的重視。但這一用法在曆史文獻中較為罕見,可能屬于現代引申義或誤傳。
三、使用場景
該詞現多用于曆史研究或文學作品中,例如描述明代官僚制度時提及“訪冊”,或比喻嚴謹的考察記錄(如“整理資料如編訪冊”)。
建議在學術場景下優先采用“明代官員政績簿冊”的解釋,并參考《明史》或《吏部志》等原始文獻深化理解。
案衛八鸾報表背臨鞭鸾笞鳳材使吃喝玩樂蚩尤神瘛瘲春眠黜幽陟明粗定當顱颠來倒去多昬蛾羅惡歲發靈飛揚豐暢服田力穑岪蔚幹官苟苟規仿國豆郭泰碑銘韓朋木歡燕毀丑兼及鈞嚴枯肆老脫累蘇積塊樂群兩次狸蟲麥畦矛盾論梅魂蒙幕瞑色密室蹑足農時清平樂懃順掃迹石磬說話答禮兒庶氏暑衣殊尊探擿調理調勻通谒捂眼兒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