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綍的意思、池綍的詳細解釋
池綍的解釋
借指靈車。池,棺飾;綍,引柩大索。 南朝 齊 謝朓 《齊敬皇後哀策文》:“繼池綍於通軌兮,接龍帳於造舟。”
詞語分解
- 池的解釋 池 í 水塘,多指人工挖的:池子。水池。池魚之殃(喻因牽連而受到的災禍。亦稱“池魚之禍”)。 湖:池鹽(從鹹水湖采取的鹽,成分和海鹽相同)。 像水池的:浴池。花池。樂(?)池。舞池。 護城河:城池。金
- 綍的解釋 綍 ú 繩索。 古同“绋”。 筆畫數:; 部首:糹;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池綍"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代漢語複合詞,主要用于指代帝王或朝廷的诏書、诰命。其含義可以從構成該詞的兩個字的本義及引申義來理解:
-
池
- 本義: 指護城河(《說文解字》:池,陂也。從水,也聲)。如《左傳·僖公四年》:“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
- 引申義: 在古代文獻中,“池”常與帝王、宮廷相關的事物聯繫在一起,具有象征意義。例如:
- 鳳池/鳳凰池: 指中書省或宰相的官署所在地(因中書省掌管機要,接近皇帝,故以鳳凰池喻之)。如唐代杜佑《通典·職官三》:“魏晉以來,中書監令掌贊诏命,記會時事,典作文書,以其地在樞近,多承寵任,是以人固其位,謂之鳳凰池焉。” 參見《漢語大詞典》“鳳凰池”條。
- 引申指朝廷、禁苑: 因此,“池”在“池綍”一詞中,象征着朝廷、皇權。
-
綍
- 本義: 指下葬時牽引靈柩入墓穴的大繩索(《說文解字》:綍,亂系也。從糸,弗聲)。如《禮記·雜記上》:“諸侯行而死于館,則其複如于其國…升自西階…君…撫之…主人拜稽颡…卒塗…君命毋哭…舉綍…升柩于階上…” 鄭玄注:“綍,引車索。”
- 引申義: 因“綍”是牽引重物(靈柩)的繩索,引申為牽引、引導。更重要的引申義是指帝王或朝廷的诏書、命令。這個引申義來源于《禮記·缁衣》:“王言如絲,其出如綸;王言如綸,其出如綍。” 鄭玄注:“言言出彌大也。” 孔穎達疏:“‘王言如綸,其出如綍’者,亦言漸大,出如綍也。綍又大于綸。” 意思是君王的話(言論)最初細微如絲,一旦發布出去,其影響就如同粗繩(綸);君王的話如果如同粗繩,發布出去的影響就如同巨大的繩索(綍)。因此,“綸綍”或單用“綍”就常用來比喻帝王的诏令。參見《漢語大詞典》“綍”條釋義二。
-
池綍
- 合成詞義: 結合“池”象征朝廷、皇權,“綍”指代诏書、命令,“池綍”一詞整體即指出自朝廷、由帝王頒布的诏書、诰命。它強調的是诏令的權威來源(朝廷、帝王)及其性質(正式、重大的命令)。
- 使用語境: 該詞多用于古代官方文書、史書或文人作品中,帶有莊重、典雅的色彩。例如,在描述皇帝發布诏書、大臣接到任命等場合可能會用到。如《宋史·職官志》或相關奏議中可能出現類似表述(需具體文獻查證)。
“池綍”是一個古語詞,其核心含義是指帝王或朝廷頒布的诏書、诰命。其中:
- “池”象征朝廷、皇權(源于“鳳凰池”等典故)。
- “綍”本指大繩索,引申指帝王诏令(源于《禮記·缁衣》“王言如綸,其出如綍”)。
- 合成詞“池綍”即指源于朝廷、代表皇權的正式命令文書。
網絡擴展解釋
“池綍”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池綍”指代靈車,由兩部分組成:
- 池:古代棺木上的裝飾物,常見于喪葬禮儀中。
- 綍:牽引靈柩的大繩索,用于出殡時引車。
二、文獻例證
該詞可見于南朝齊謝朓的《齊敬皇後哀策文》:“繼池綍於通軌兮,接龍帳於造舟。”此句描述靈車在送葬隊伍中的行進場景。
三、其他補充
- 讀音:拼音為chí fú(ㄔˊ ㄈㄨˊ)。
- 近反義詞:暫無明确記載,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 常見誤讀:部分資料(如)将其解釋為“聚集”,實為混淆詞義,需以喪葬相關釋義為準。
四、使用場景
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喪葬儀式中的靈車或送葬隊伍,現代漢語中已罕見使用,多見于研究文獻或古典文學作品中。
别人正在浏覽...
把柄白宿白幟伯父采刈插蠟燭超凡脫俗塵鄙吹沙垂晚醇白春困刺噴誕虛悼傷燈龛調擺帝號鬥姑娘遁天妄行奮氣撫盤付身剛狠高跟鞋棍子皇儲活伶伶獎售勦捕駕坐寄币擊毂摩肩積階齎送絕甘分少婪贓老家人連輿獵酒民表銘飨迷弄漠然置之蛑賊橋直僑裝鳅蝥器盈善法堂水缸疏音停着婉晦梧丘之首骛駛險狯獻世包小菜飯下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