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抗拒敵人。《莊子·盜跖》:“ 跖 之為人也,心如湧泉,意如飄風,強足以拒敵,辯足以飾非。”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服制像》:“夫執介胄而後能拒敵者,故非聖人之所貴也。”《三國志·魏志·文帝紀》:“ 備 不知兵,豈有七百裡營,可以拒敵者乎?”
(2).抵擋,抵抗。《元典章·吏部六·司吏》:“比年以來,凡有強盜竊賊生發,劫奪民財,緻傷人命,事主不能拒敵,必須報告巡檢官。”《水浒傳》第十三回:“我自到任以來,聞知本府 濟州 管下所屬水鄉 梁山泊 賊盜聚衆打劫,拒敵官軍。”
拒敵是漢語複合動詞,指抵禦、抗擊敵人或敵對勢力的進攻。其釋義可從構詞、典源及現代用法三個維度展開:
合成義:“拒敵”即“抵禦敵軍”,強調主動抗擊外來侵犯的行為。
《墨子·公輸》:“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拒之。”此處“拒”直接指防禦戰術對抗㈢(中華書局《墨子校注》)。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據險拒敵,終不能克。”凸顯利用地形阻截敵軍進攻的策略㈣(中華書局點校本《三國志》)。
權威參考來源
㈠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M].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7.
㈡ 古代漢語詞典編寫組. 《古代漢語詞典》[M]. 商務印書館, 2014.
㈢ 吳毓江. 《墨子校注》[M]. 中華書局, 1993.
㈣ 陳壽. 《三國志》[M]. 中華書局點校本, 1959.
㈤ 李行健.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M].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10.
“拒敵”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為詳細解釋:
語境與用法
曆史文獻例證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三國志》《莊子》等文獻來源。
白蓮北伐軍崩敝避忌擯逐踩窩子城壁扯葉兒炊煙地級市督看而且耳誦方丈廢格風承敷霜公仆過望海流圖賀私回鸾護秃接竈巾額驚沮極網劇社劇增狂率朗浄連言遼巢另起爐竈貓頭鞋麽眇磨砻底厲拼讀貧官潛深伏隩棄舊憐新器數榷貨壬奇賞納時辰牌詩魂失驚時羞說起曹操,曹操就到四體不勤四衙門速賔忝眷通資團花污僈無是無非舷窗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