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忘記了捕魚的筌。比喻目的達到後就忘記了原來的憑借。語出《莊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荃,通“ 筌 ”。 晉 何劭 《贈張華》詩:“奚用遺形骸,忘筌在得魚。” 唐 韓偓 《感事三十四韻》:“獨6*夫常獨泣,多士已忘筌。”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崔秀才》:“ 劉 始大悟,不覺灑然曰:‘君去固自得矣,将無使吾為忘筌忘蹄之人哉!’”
(2).引申喻不值得重視的事或物。 唐 劉禹錫 《春日書懷寄東洛白二十二楊八二庶子》詩:“曾向空門學坐禪,如今萬事盡忘筌。” 元 王祯 《農書》卷二二:“資爾屈伸功用畢,莫将良器等忘筌。”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忘筌漢語 快速查詢。
"忘筌"是漢語中源自道家哲學的典故詞,本義指捕魚後遺忘捕魚工具"筌",引申指達到目的後忘卻憑借手段或事物本源。該詞出自《莊子·外物篇》:"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漢語大詞典》收錄其解釋為"比喻事成後即忘其憑借"。
在語義演變中,《現代漢語詞典》将其釋作"比喻達到目的後,就忘了原來的憑借"。現代漢語使用中多含雙重含義:既指功成身退的豁達态度,也含批評忘本之義的辯證色彩。如王勃《三月曲水宴》詩"已憩青田側,時遊丹禁前。莫言空警露,猶冀一聞天"即暗含此典的積極用法。
從構詞法分析,"忘"為動詞性語素,"筌"作名詞性受事賓語,構成動賓式合成詞。據《古漢語常用字字典》考證,"筌"本指竹制漁具,《莊子》以具體器物喻抽象哲理,形成"工具→方法→本源"的語義延伸鍊。該詞現多用于文學評論、哲學論述等書面語境,如錢鐘書《管錐編》評注詩文時多次援引此典。
“忘筌”是一個源自道家經典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該詞出自《莊子·外物》篇:“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其中“荃”通“筌”(一種捕魚竹器)。本義指捕到魚後便忘記捕魚工具,比喻目的達成後便舍棄了賴以成功的條件或工具。
方法論層面的警示
常被用于批評功利主義态度,如唐代韓偓《感事三十四韻》中“多士已忘筌”,諷刺得勢者忘記初心。
哲學層面的超脫
晉代何劭《贈張華》詩雲“奚用遺形骸,忘筌在得魚”,則引申為不拘泥于形式、領悟本質後的精神超越。
多用于書面語,常見于:
便服彩旦常禮超換程工塵侶饬材癡客崇隆槌擊打拍子短幸材牍聿馮幾妢胡扶箕罡風高徹鼓吹手紅女白婆渾穆簡第九列磕睡蟲口袋誇世了了解人意連镮廉厲僚佐鄰甲俐索柳拐子曆政滅迹密榮南天竺獰犷匿作千指巧言如簧乞匄蹊桃弱翰三鹿為奔僧主山世沈缗時幾疏澹順和私谖瑣闱太常雅樂桃李無言,下自成蹊徒有虛名韋康委窩子吳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