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隳損的意思、隳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隳損的解釋

毀損;喪失。 晉 袁宏 《後漢紀·光武帝紀二》:“今釋此而西歸,非徒亡失 河 北,又驚動三輔,其隳損威重,安可量也。”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十四:“平日盛美,一朝隳損,善人君子,化為仇敵。”《明史·王骥徐有貞等傳贊》:“其才皆有過人者……而顧以躁於進取,依附攀援,雖剖符受封,在文臣為希世之遇,而譽望因之隳損,甚亦不免削奪。”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隳損”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huī sǔn(“隳”有時異讀為 duò,但現代多取 huī 音),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如下:


基本含義

指物體破損、殘缺不全,也用于形容人的身體、精神或名譽等遭受嚴重損傷,甚至達到難以修複的程度。例如:“戰火過後,古城牆隳損嚴重。”


詳細解釋

  1. 本義與引申義

    • 本義:指物品的毀壞或殘缺,如建築、器物的破損(如“文物隳損”)。
    • 引申義:
      • 身體/精神:形容人因疾病、打擊等導緻身心受損,如“久病隳損其志”。
      • 名譽/地位:指聲望、權勢的喪失,如《明史》中“譽望因之隳損”。
  2. 語境用法

    • 多用于書面語或曆史文獻,含貶義,強調損傷的嚴重性和不可逆性。例如晉代袁宏《後漢紀》中“隳損威重”指權威的喪失。

近義詞與反義詞


使用注意

如需進一步考證古籍用例,可參考《後漢紀》《鶴林玉露》等文獻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隳損(huī sǔn)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讠和身,總計10個筆畫。隳損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演變,最早的古文字形狀是象征屈曲身形的人,後來才引申為損壞、破壞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隳損的寫法為「隳損」,同樣有10個筆畫。雖然繁體字與簡體字的形狀略有不同,但意義相同。 根據古時候漢字的寫法,隳損的構造可以分為上下兩個部分。上部分為「隹」,意為小鳥,下部分為「身」,意為人體。結合起來,表達了人倒地屈曲的形象,形容被破壞、損壞的狀态。 以下是隳損一詞的例句: 1. 這個建築經曆了多次地震,已經隳損不堪了。 2. 長期的使用讓這些器物逐漸隳損,需要修複。 3. 工地施工意外導緻牆壁隳損,需要重新建設。 組詞方面,與隳損相關的詞語有「隳毀」、「損壞」、「破損」等。這些詞語都表示某物被破壞、受損的含義。 近義詞有「破壞」、「毀壞」、「損毀」等詞語,這些詞語都指物體因外力作用而受到不同程度的破損。 反義詞則可以是「完好」、「完整」、「無損」等詞語,這些詞語強調物體沒有受到損壞,保持原樣。 綜上所述,隳損是一個具有古代漢字演變過程的詞語,形象地描述了被破壞、損壞的狀态。在使用時,可以根據需要選擇相關的近義詞或反義詞,增強表達的準确性。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