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追的意思、毋追的詳細解釋
毋追的解釋
亦作“ 毋追收 ”。 夏 代冠名。《禮記·郊特牲》:“毋追, 夏後氏 之道也。” 鄭玄 注:“常所服以行道之冠也。”《後漢書·輿服志下》:“委貌冠、皮弁冠同制,長七寸,高四寸,制如覆杯,前高廣,後卑鋭,所謂 夏 之毋追, 殷 之章甫者也。” 明 謝肇淛 《五雜俎·物部四》:“毋追收, 夏 冠也。” 清 恽敬 《三代因革論八》:“如冠服之度,求其行禮樂可也。 夏 之毋追, 殷 之章甫, 周 之委貌,其不同者也,而民之裋褐何必同?” 清 朱彜尊 以為 漢 武梁祠 碑 禹 像,其冠即《郊特牲》之毋追。見《曝書亭集》卷四七《漢武梁祠碑跋》。
詞語分解
- 毋的解釋 毋 ú 不要,不可以:毋妄言。甯缺毋濫。 不:毋庸。毋甯(宯 )。 姓。 筆畫數:; 部首:毋; 筆順編號:
- 追的解釋 追 ī 趕,緊跟着:追逐。追逼。追隨。追光。追剿。追捕。追奔逐北。 回溯過去,補做過去的事:追溯。追悼。追加。追認。 竭力探求,尋求:追問。追尋。追究。追索。 逃 追 ī 雕琢:追琢(雕刻)。 古代
網絡擴展解釋
“毋追”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含義需結合曆史文獻和不同語境理解:
一、基本釋義
毋追(拼音:wú zhuī)指夏代的一種冠名,是古代禮制中的服飾名稱。該詞在文獻中亦寫作“毋追收”,主要用于描述夏朝時期的冠帽形制。
二、曆史文獻記載
- 《禮記·郊特牲》最早記載:“毋追,夏後氏之道也。” 鄭玄注稱其為“常所服以行道之冠”。
- 《後漢書·輿服志》提到:“委貌冠、皮弁冠同制……所謂夏之毋追,殷之章甫者也。” 說明其形制前高後低,類似覆杯狀。
- 明清學者如謝肇淛、恽敬等也沿用此解釋,确認其為夏代冠名。
三、與其他詞彙的關聯
部分文獻(如《廣雅·釋器》)提到“無追”即“毋追”,屬于異體字現象,兩者均指向古代冠名。但需注意,現代語境中“無追”可能被誤作成語(意為“沒有追求”),實為同音詞的引申用法,與原始含義無關。
四、總結
- 核心含義:夏代冠名,屬禮制服飾。
- 常見混淆:與成語“無追”(wú zhuī)發音相同但含義不同,需結合語境區分。
建議進一步查閱《後漢書·輿服志》或《禮記》原文以獲取更詳細的曆史背景。
網絡擴展解釋二
毋追這個詞,是一個古代漢字詞組,表示不要去追逐、追尋,也可以理解為不要沉迷于過去或者不要糾纏于某件事物。
拆分部首和筆畫:
- 毋(mou4):表示不、不要的意思,部首為毋字頭;
- 追(zhui1):表示追逐、追尋的意思,部首為辶部。
來源:
毋追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至古代文獻,在《尚書·洪範》中有記載:“無治木夫,毋追菽。”這句話意思是不要去治理好的樹木,而是要去關注那些還未得到修補的樹木,引申出了毋追不已的含義。
繁體字:
毋追的繁體字為「毋追」。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在書寫時有着不同的形态,其中毋追的古時寫法為「毌追」。
例句:
- 他為了過去的失敗一直苦苦追尋,但我勸他毋追,應該放下并開始新的生活。
組詞:
- 追求:追尋、追逐;
- 追蹤:跟蹤、追尋行蹤;
- 追憶:回憶、懷念。
近義詞:
- 不追:不去追尋、不沉迷。
反義詞:
- 追逐:追趕、追尋。
以上是關于毋追這個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的介紹。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