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祭脂的意思、祭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祭脂的解釋

古代宗廟祭祀時用以熏香的牛腸脂。《詩·大雅·生民》:“載謀載惟,取蕭祭脂。” 毛 傳:“取蕭合黍稷,臭達牆屋。既奠而後爇蕭,合馨香也。” 鄭玄 箋:“取蕭草與祭牲之脂,爇之於行神之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祭脂"是古代祭祀儀式中使用的特定祭品,其含義可從漢語詞典及典籍記載角度詳細闡釋如下:


一、本義與字源

"祭脂"由"祭"(祭祀)與"脂"(動物油脂)組合而成,特指祭祀時供奉的動物脂肪。《說文解字》釋"脂"為"戴角者脂,無角者膏",即牛羊等有角動物的脂肪稱"脂",豬等無角動物的脂肪稱"膏"。故"祭脂"專指以牛羊脂肪為祭品。

二、典籍出處與儀式功能

  1. 《詩經》記載

    《詩經·豳風·七月》載:"四之日其蚤,獻羔祭韭",鄭玄箋注:"獻羔祭韭而後啟冰",其中"獻羔"即包含以羔羊油脂為祭品,用于開冰儀式前的祭祀。

    《詩經·小雅·信南山》明确提及:"祭以清酒,從以骍牡,享于祖考。執其鸾刀,以啟其毛,取其血膋","血膋"即脂肪與血液,是周代祭祀祖先的核心祭品。

  2. 祭祀功能

    古人認為油脂燃燒時産生的煙氣可上達神明。《禮記·郊特牲》載:"蕭合黍稷,臭陽達于牆屋,故既奠然後焫蕭合膻芗",鄭玄注:"膻芗,牛羊脂也",說明焚燒動物脂肪(膻芗)是溝通神靈的重要媒介。

三、文化象征與制度

四、演變與消亡

漢代以後,隨着祭祀儀式的簡化及香燭等替代品的普及,"祭脂"逐漸退出主流。唐代《通典》載"燔膟膋"(焚燒脂肪)僅存于皇家祭天儀式,宋明時多改用香燭,唯部分民間祭竈習俗仍保留"饧糖脂膏"的痕迹。


參考文獻

  1. 《毛詩正義》(漢·鄭玄箋)
  2. 《詩經·小雅·信南山》
  3. 《禮記·郊特牲》《禮記·祭義》(漢·鄭玄注)
  4. 《周禮·天官·庖人》(漢·鄭玄注)
  5. 杜佑《通典·禮典》

網絡擴展解釋

“祭脂”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定義

“祭脂”指古代宗廟祭祀時用于熏香的牛腸脂,屬于祭祀儀式中的特殊祭品。其作用是通過焚燒産生香氣,營造神聖氛圍(、)。


出處與文獻依據

  1. 《詩經·大雅·生民》
    原文:“載謀載惟,取蕭祭脂。”

    • 毛傳注:“取蕭合黍稷,臭達牆屋。既奠而後爇蕭,合馨香也。”
    • 鄭玄箋:“取蕭草與祭牲之脂,爇之於行神之位。”
      (解釋:祭祀時焚燒蕭草與牛腸脂混合的香料,香氣彌漫,象征與神靈溝通)(、)。
  2. 儀式功能
    牛腸脂與蕭草(一種香草)、黍稷等谷物混合焚燒,産生的煙霧和香氣被認為能通達神明,表達祭祀者的虔誠(、)。


其他補充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祭祀文化背景,可參考《周禮》《禮記》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鳌掖辯給並騖不離殘圭斷璧參奏钗頭符伥伥長支稱算馳晖垂飾漼溰打瓜定向天線風塵之警分裝貢實瑰絶鬼帥毫厘不爽鴻編懷玺晦日昏冒渾濛教門挾私節宣進撲稷下先生絶交苦荬蠟版蠟祭老表吏家六駁流腔流調沒一潘鬓成霜丕平清詩拳縮蚺膽仁子瑞草入宿賞工十家鍋竈九不同收襜水網陶體天老地荒痛憤土民校明小妻喜果心存芥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