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殘圭斷璧”是一個漢語成語,其詳細解釋如下:
指殘缺不全的圭璧,比喻雖然殘缺但依然珍貴的事物。圭和璧均為古代玉器,圭為長條形禮器,璧為圓形中間有孔的玉器,二者在古代象征權力與貴重。
最早見于宋代樓鑰《跋傅夢良所藏山谷書漁父詩》:“書既刊諸石,此雖僅得三分之一,殘圭斷璧要自可寶。”。元代戴表元在《代祭王右軍祠堂文》中亦有引用:“造意成書,縱言為文,殘圭斷璧,千古難群。”。
該成語不適用于描述完全無價值或徹底損毀的事物,核心在于“殘而珍貴”的對比。如需更多例句或出處原文,可參考宋代文獻或元代文集。
《殘圭斷璧》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因為某種原因或不幸的事件導緻完整的事物或物品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破裂、缺失或損壞。它隱喻了一件美好的事物或目标被破壞、分割或殘缺,失去了原本的完整和完美。
《殘圭斷璧》這個詞可以分解成兩個部分:殘圭和斷璧。
殘圭的部首是“歹”,筆畫數為8。
斷璧的部首是“石”,筆畫數為14。
《殘圭斷璧》這個成語最早出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夫物之難成也,險埶巉岩,絕崖天下,道阻且長,士不意其有所至也。然而析玉受人,受之如泰山,不加匕首之刻,不折寸分之損。”這裡的“析玉”指的是佩玉袖珍飾物,象征美好事物。後來,人們用“殘圭”和“斷璧”這兩個詞語來形容殘缺和破損的事物。
在繁體字中,《殘圭斷璧》的寫法為《殘圭斷璧》。
在古時候的漢字書寫中,有些字形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但《殘圭斷璧》這個成語的基本字形在古代和現代并沒有太大的變化。
1. 這個古老的陶瓷器雖然殘圭斷璧,但它仍然散發着獨特的魅力。
2. 他的事業因為合作夥伴的背叛而殘圭斷璧。
1. 殘缺不全、殘破、殘敗
2. 神聖完整、完滿、無缺
近義詞:殘垣斷壁、破敗不堪
反義詞:完好無缺、完美無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