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伥伥的意思、伥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伥伥的解釋

無所適從貌。《禮記·仲尼燕居》:“治國而無禮,譬猶瞽之無相與,倀倀乎其何之。”《荀子·修身》:“人無法則倀倀然。” 楊倞 注:“倀倀,無所適貌,言不知所措履。” 唐 柳宗元 《答貢士元公瑾論仕進書》:“退乃倀倀於下列,呫呫於末位,偃仰驕矜,道人短長,不亦冒先聖之誅乎?” 明 方孝孺 《黃晏仲晦字說》:“當 元 至正 中,四方兵起,天下大亂,民倀倀在幹戈之間,奔走伏匿,無一朝寧。”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伥伥”是一個較為生僻的疊詞,主要源于古代漢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本義與引申義

    • “伥”原指狂亂、癡狂之态(《說文解字》),疊用為“伥伥”後,表示迷茫、不知所措、無方向感的心理狀态。例如《荀子·修身》中“人無法則伥伥然”,形容人失去準則後的惶惑不安。
  2. 古籍用例

    • 《禮記·仲尼燕居》提到:“治國而無禮,譬猶瞽之無相與,伥伥乎其何之?”此處将“伥伥”比作盲人無向導的彷徨,強調無依無靠的迷失狀态。
  3. 與“為虎作伥”的聯繫

    • 雖與成語“為虎作伥”(指助纣為虐的鬼魂)共享“伥”字,但“伥伥”更側重被動與迷失,而非主動作惡。兩者在情感色彩和語境上有明顯區别。
  4. 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罕見此詞,多見于古典文學或學術讨論,需結合上下文理解。例如可形容人陷入困境時“伥伥而立”,突顯無助感。

需注意:該詞因生僻性,日常交流中建議優先使用“迷茫”“彷徨”等常用詞替代,避免歧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伥伥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是"亻"和"戕",筆畫總數為8畫。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寫法,如今的繁體字為「償」。伥伥在古時候的寫法稍有不同,用的是「伥」和「芏」兩個字。下面是一個關于伥伥的例句:“他的眼睛裡閃爍着伥伥的光芒。”組詞方面,可以組成其他詞語如伥伥選擇、伥伥之輩等。近義詞方面,可以考慮使用類似的詞語如僞善、狡猾等。反義詞則可以考慮使用正直、真誠等詞語。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