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或裁制或布散以調適之,使氣不散漫,不壅閉。《左傳·昭公元年》:“君子有四時:朝以聽政,晝以訪問,夕以修令,夜以安身。於是乎節宣其氣,勿使有所壅閉湫底,以露其體。” 杜預 注:“宣,散也。” 北周 庾信 《為閻大将軍乞緻仕表》:“寒暑乖違,節宣失序;風水交侵,菁華已竭。” 宋 王安石 《上郎侍郎啟二》:“伏惟順序節宣,慰人所望。” 明 徐渭 《奉答少保公書》:“隆冬遠道,全賴節宣,決策酬紛,翻宜暇豫。”
(2).節制宣洩。《隋書·高祖紀下》:“五嶽四鎮,節宣雲雨, 江 、 河 、 淮 、海,浸潤區域。” 清 錢泳 《履園叢話·水學·建閘》:“餘以為 三江 既濬,建閘為急,何也?蓋水利之盈虛,全在乎節宣。”
“節宣”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綜合搜索結果信息如下:
字面構成
“節”指節制、調節,“宣”指宣導、疏導,組合後表示通過調節與疏導達到平衡狀态。
核心概念
指通過節制或布散的方式調適身心或事物,避免“氣”(可理解為能量、情緒等)的散漫或壅閉。例如《左傳·昭公元年》提到“節宣其氣”,即通過調節氣息維持身體平衡。
養生與生活
古代用于描述養生之道,如飲食起居需順應時令調節(如提到“按節氣調節”)。
治理與規範
擴展至社會管理,如《隋書》中“節宣雲雨”指對自然資源的節制與合理疏導。
言行修養
現代語境中可引申為言行謹慎,避免輕率放肆,強調修養與禮儀。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典籍中的用法,可參考《左傳·昭公元年》或《隋書·高祖紀》等文獻。
節宣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節”和“宣”。
“節”部分的部首是“艹”,屬于草字頭,它包含了4個筆畫。而“宣”部分的部首是“宀”,屬于宀字頭,它包含了3個筆畫。
節宣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字,它的意思與宴會、慶祝有關。具體含義是表示在特定的時間、地點進行慶祝、宴會、晚宴等活動。
繁體字的節宣與簡體字沒有區别,仍然是“節宣”兩個字。
在古代,漢字寫法有一些變化。節宣這個詞的古代寫法是“節宣”,字形上稍有區别,但意義相同。
1.春節的時候,我們家會舉辦一個盛大的節宣,邀請親朋好友一同慶祝。
2.公司年會是一次非常重要的節宣活動,可以讓員工們放松心情,增進彼此之間的交流。
節宣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語,比如節日、宴會、通宵等。
與節宣意思相近的詞語有慶祝、聚會、晚宴等。
與節宣意思相反的詞語是平靜、安靜、寂靜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