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祭脂的意思、祭脂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祭脂的解释

古代宗庙祭祀时用以熏香的牛肠脂。《诗·大雅·生民》:“载谋载惟,取萧祭脂。” 毛 传:“取萧合黍稷,臭达墙屋。既奠而后爇萧,合馨香也。” 郑玄 笺:“取萧草与祭牲之脂,爇之於行神之位。”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祭脂"是古代祭祀仪式中使用的特定祭品,其含义可从汉语词典及典籍记载角度详细阐释如下:


一、本义与字源

"祭脂"由"祭"(祭祀)与"脂"(动物油脂)组合而成,特指祭祀时供奉的动物脂肪。《说文解字》释"脂"为"戴角者脂,无角者膏",即牛羊等有角动物的脂肪称"脂",猪等无角动物的脂肪称"膏"。故"祭脂"专指以牛羊脂肪为祭品。

二、典籍出处与仪式功能

  1. 《诗经》记载

    《诗经·豳风·七月》载:"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郑玄笺注:"献羔祭韭而后启冰",其中"献羔"即包含以羔羊油脂为祭品,用于开冰仪式前的祭祀。

    《诗经·小雅·信南山》明确提及:"祭以清酒,从以骍牡,享于祖考。执其鸾刀,以启其毛,取其血膋","血膋"即脂肪与血液,是周代祭祀祖先的核心祭品。

  2. 祭祀功能

    古人认为油脂燃烧时产生的烟气可上达神明。《礼记·郊特牲》载:"萧合黍稷,臭阳达于墙屋,故既奠然后焫萧合膻芗",郑玄注:"膻芗,牛羊脂也",说明焚烧动物脂肪(膻芗)是沟通神灵的重要媒介。

三、文化象征与制度

四、演变与消亡

汉代以后,随着祭祀仪式的简化及香烛等替代品的普及,"祭脂"逐渐退出主流。唐代《通典》载"燔膟膋"(焚烧脂肪)仅存于皇家祭天仪式,宋明时多改用香烛,唯部分民间祭灶习俗仍保留"饧糖脂膏"的痕迹。


参考文献

  1. 《毛诗正义》(汉·郑玄笺)
  2. 《诗经·小雅·信南山》
  3. 《礼记·郊特牲》《礼记·祭义》(汉·郑玄注)
  4. 《周礼·天官·庖人》(汉·郑玄注)
  5. 杜佑《通典·礼典》

网络扩展解释

“祭脂”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

定义

“祭脂”指古代宗庙祭祀时用于熏香的牛肠脂,属于祭祀仪式中的特殊祭品。其作用是通过焚烧产生香气,营造神圣氛围(、)。


出处与文献依据

  1. 《诗经·大雅·生民》
    原文:“载谋载惟,取萧祭脂。”

    • 毛传注:“取萧合黍稷,臭达墙屋。既奠而后爇萧,合馨香也。”
    • 郑玄笺:“取萧草与祭牲之脂,爇之於行神之位。”
      (解释:祭祀时焚烧萧草与牛肠脂混合的香料,香气弥漫,象征与神灵沟通)(、)。
  2. 仪式功能
    牛肠脂与萧草(一种香草)、黍稷等谷物混合焚烧,产生的烟雾和香气被认为能通达神明,表达祭祀者的虔诚(、)。


其他补充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祭祀文化背景,可参考《周礼》《礼记》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百巧千穷被乘数兵将拨调超逸沉吟未决杵臼丹墨大唐新语丁当断管残沈发稿放民发薪奉书附倚过化和而不唱洪算宏渊户伯阍阀甲産讲述教指颊上添毫金漆饭桶近识羁锁款塞酷似两脚野狐连境埋儿脉络貌受瞢松陌路劘习品骘披退前记千章万句千重青绂七占旗装屈産嚷叫上学疏觕四邻贴靠庭宇乌篷先縠仙罗西泠印社忻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