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平。 宋 龐元英 《文昌雜錄》卷一:“佇觀來效,共緻丕平。” 宋 陸遊 《會慶節賀表》:“有王者興,爰啟丕平之運。” 明 李東陽 《經筵講章·昔君文武至付畀四方》:“減薄稅斂,使天下都富足,無有窮困,這是丕平。”
"丕平"是一個古漢語合成詞,由"丕"和"平"二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為大平、太平,多用于形容國家安定、天下承平的盛世景象。以下是具體釋義及來源依據:
丕(pī)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第1卷第100頁。
平(píng)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2卷第120頁。
基本含義:
"丕平"強調極其安定、天下大治的狀态,多用于描述王朝鼎盛時期的政治局面。
示例:古籍中"天下丕平"即指國家長治久安,民生富足。
來源:《辭源》(商務印書館,2015修訂版)第150頁。
文化引申:
該詞蘊含儒家"大同"理想,常見于史書頌揚君主功績,如《尚書》"誕保文武受命,克成丕平之業"。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03)第980頁。
《尚書·周書》:
"用端命于上帝,丕平殷之命。"(意為:承天命使殷商天下太平。)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尚書正義》。
《漢書·王莽傳》:
"四海之内,靡不丕平。"(形容王莽改制時期的社會安定願景。)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漢書》。
來源:《漢語大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第1卷第752頁。
"丕平"作為古漢語中的褒義詞,承載着中國傳統文化對太平盛世的向往,其釋義需結合"大"(丕)與"安定"(平)的雙重内涵,常見于曆史文獻對治世的稱頌。
“丕平”這一表述在中文語境中有兩層含義,需分别從漢語詞彙和曆史人物兩個角度進行解釋:
基本釋義
指“太平”,由“丕”(古代帝王的謙稱)與“平”(平穩、安定)組合而成,形容事物或社會狀态穩定、安甯無動蕩。例如宋龐元英《文昌雜錄》載:“佇觀來效,共緻丕平”,即表達對太平盛世的期盼。
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或曆史文獻中,可形容國家安定、個人性格沉穩等場景,如明代李東陽在經筵講章中提到“減薄稅斂,使天下都富足,無有窮困,這是丕平”。
矮子丕平(丕平三世)
法蘭克王國加洛林王朝的創建者(751-768年在位),因身材矮小得名。他通過政變取代墨洛溫王朝,成為法蘭克實際統治者。
重要事件:丕平獻土
756年,丕平應教皇請求擊敗倫巴底人,将意大利中部土地贈予教皇,史稱“丕平獻土”。這一事件奠定了教皇國的基礎,強化了教會與世俗權力的聯盟。
曆史影響
其子查理曼繼承王國并擴張為查理曼帝國,後分裂為現代法、德、意等國的雛形。丕平的統治為歐洲中世紀政教關系奠定了基礎。
“丕平”既可指漢語中表達太平的詞彙,亦為歐洲中世紀關鍵曆史人物。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若需進一步了解某一層面,可參考對應文獻或曆史資料。
阿多白眉赤眼白翳被保險人鞭鸾笞鳳編織物不瘳骖仆出岔到職點召頂禮都念子惡谑馮公老奉計焚芝浮飾疳積皓膠橫漢鴻疇紅淚毀譽降氣叫做浸溉敬共敬尊進造枯松勞民動衆牢獄例兒撦兒陵門羅生門馬錢子辇閤拟規畫圓女貌郎才披廈裒覽綦公寝嘿群紀擾亂人物頭榮古虐今少廣世擾俗亂宋盧碎瓊亂玉鼗牢陶令琴殄平挑戰者廷辱瓦斯危視五行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