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olicit comments (on one’s writing)] 請求指導糾正
就正于恩師
(1).向人求教,以匡正學識文章的訛誤。常用作謙辭。語出《論語·學而》:“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明 方孝孺 《與陳敬齋書》:“某往歲嘗獲與進,遂以拙稿就正焉。”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郭生》:“少嗜讀,但山村無所就正。” ********* 《<萍蹤寄語初集>弁言》:“現在先把以 英國 為段落的編成初集出版,就正于國内外的讀者和朋友們。”
(2).歸于正道。《三國志·魏志·公孫淵傳》“ 淵 遣使南通 孫權 ,往來賂遺”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反邪就正以建大功,福莫大焉。”
"就正"是漢語中具有雙層内涵的複合動詞,其詞義系統由本義與引申義共同構建:
一、基本釋義 指主體主動尋求他人指教以修正自身不足,含謙遜求教之意。此義項源自古代學者治學傳統,《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為"向人求教,請求指正",如《論語·學而》"就有道而正焉"即體現這種學術互動模式。
二、引申義項 經語義擴展,衍生出"校正修訂"的文本處理含義。《現代漢語詞典》标注此用法常見于文獻校勘領域,如朱熹《〈中庸章句〉序》"俟諸君子之就正",即指等待學者共同審定文本。
用例分析: 在學術語境中,該詞常構成"就正于方家""就正本"等固定表述。清代考據學家王念孫《讀書雜志》中"屢經就正"的記載,實證其在學術批評中的實際應用價值。
“就正”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謙辭:請求指正
指向他人請教以糾正自己的學識或文章錯誤,常見于學術或創作場景。例如“就正于恩師”。該用法源自《論語·學而》中的“就有道而正焉”,強調向有德之人求教以修正自身不足,如明代方孝孺《與陳敬齋書》中“遂以拙稿就正焉”即為此意。
歸于正道
在特定語境中可引申為“遵循正義或回歸正途”,如《三國志·魏志·公孫淵傳》注引“反邪就正以建大功”。此義項強調道德或行為上的修正,但使用頻率較低。
總結
“就正”的核心含義是“請求他人匡正”,謙遜表達對他人學識的尊重,多用于書面或正式場合。其引申義“歸于正道”則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安分守已摻合鏟馬成化程頤尺一闆代敍點指畫字地上天官杜門晦迹伏道敷霜撫胸負憂拱衛龜孽孤莺鴻富怙寵呼喝驕尊讦斥戒殺晶光舊日箕踵卡白苛慘可愧老祖缭缭裡拉漏液綸恩鬧腔納質驽馬十駕片接寸附骈死挈領啟譬泉原燃鼎日蹙桑兒沙壹手诏授政說語淑真逃獄騰揚天槎跳槽苕穎薙染悌友猥酒霞光歇斯底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