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olicit comments (on one’s writing)] 請求指導糾正
就正于恩師
(1).向人求教,以匡正學識文章的訛誤。常用作謙辭。語出《論語·學而》:“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明 方孝孺 《與陳敬齋書》:“某往歲嘗獲與進,遂以拙稿就正焉。”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郭生》:“少嗜讀,但山村無所就正。” ********* 《<萍蹤寄語初集>弁言》:“現在先把以 英國 為段落的編成初集出版,就正于國内外的讀者和朋友們。”
(2).歸于正道。《三國志·魏志·公孫淵傳》“ 淵 遣使南通 孫權 ,往來賂遺”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反邪就正以建大功,福莫大焉。”
“就正”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謙辭:請求指正
指向他人請教以糾正自己的學識或文章錯誤,常見于學術或創作場景。例如“就正于恩師”。該用法源自《論語·學而》中的“就有道而正焉”,強調向有德之人求教以修正自身不足,如明代方孝孺《與陳敬齋書》中“遂以拙稿就正焉”即為此意。
歸于正道
在特定語境中可引申為“遵循正義或回歸正途”,如《三國志·魏志·公孫淵傳》注引“反邪就正以建大功”。此義項強調道德或行為上的修正,但使用頻率較低。
總結
“就正”的核心含義是“請求他人匡正”,謙遜表達對他人學識的尊重,多用于書面或正式場合。其引申義“歸于正道”則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就正是一個中國成語,意指端正、正确。它通常用來形容言語行為端莊得體,符合道義和道德的規範。
就字的部首是寸(cun),拆分成三個部分:寸、尤、京。它的總筆畫數為十一畫。
就正最早出現在《左傳》這部古代經典中,源自于《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樂正君子。”後來,這個詞被廣泛使用并成為常用成語。
在繁體字中,就正的寫法是「就正」。
在古代漢字簡化之前,就字的寫法是「就」和「正」這兩個單獨的字,它們分别表示達到和正确的意思。
1. 他言辭就正,毫不含糊。
2. 領導對他的工作給予了高度贊揚,稱他的行動是就正的表現。
1. 就任(jiù rèn):接受職務或任務。
2. 就職(jiù zhí):就任職務。
3. 敬正(jìng zhèng):莊重、嚴肅。
1. 正确(zhèng què)
2. 端正(duān zhèng)
3. 得體(dé tǐ)
錯誤(cuò wù)
不端(bù duān)
【别人正在浏覽】